24款星越L刚出来那会儿,身边有个哥们掏了二十万,笑得跟中彩票似的。
才不到半年,他瞄着25款新车的官图,眼神立刻变了味儿。
大屏、豪华、科技感,像是突然从小饭馆跳进了自助餐厅。
可进了真车,一摸中控台,原本顺手的实体按键没了,车机用起来也怪怪的——那一刻他表情特复杂,像是吃到一碗没放盐的面,明明是升级,咋越吃越不对味。
SEO关键词“吉利星越L”在车友群里火得一塌糊涂。
你看,换代就像赶集,上一代刚掏钱,这代又整新花样。
26款说走心就走心,直接把实体按键和魅族车机拉回中控台。
气氛一度热烈,论坛里一堆人在刷“终于听劝了”。
等真提了车,又有人暗搓搓问:这内饰咋看着像DIY?
拼拼凑凑,啥元素都在,可就缺点灵魂。
就像热搜里经常刷到的“明星机场穿搭”合集,硬把四个季度的衣服全往身上套,谁都挑不出大错,但谁也说不出个好来。
说来有意思,星越L这两年给人的感觉,总有点像班里那个谁都想做朋友的“老好人”,什么风吹草动都能听进耳朵,却总像是没主见的调停者。
消费者要啥就给啥,反复横跳,结果每一代都像是beta测试。
用SEO关键词“星越L内饰”去搜,每次改款车主评论里都能找到新的槽点。
有人说大屏太花哨,有人喊按键才安心。
你说这折腾是进化,还是瞎折腾?
真不好说。
其实头几年吉利冲高的时候,那股子狠劲儿真让人佩服。
星越L刚上市,外形气派,动力不赖,空间也能装下全家老小。
那会儿合资品牌还在端着架子,结果吉利直接拉低门槛,市场硬生生被搅了个底朝天。
可内饰那点“平民气息”,总让一票年轻人心里打鼓。
吉利一看,立马转头给你大屏、氛围灯、科技拉满。
可你要问,真用着顺手吗?
老司机开惯了物理按键,突然变成全触控,光是调个空调,手指在屏幕上划拉半天,还不如老办法来得利索。
大屏是好看,但用起来有点脆。
2024年国内SUV车主调查,七成还真不是奔着屏幕去的,操作便利才是刚需。
你要说科技感,大家当然爱,可一到行车途中,安全才是底线。
手指点来点去,抬头一看,路都快错过了。
实体按键那种熟悉的咔哒感,比啥大屏都管用。
吉利可能觉得自己在“进化”,可车主心里那点安全感,真不是靠升级能补上的。
魅族车机强行上位,刚开始大家还挺新鲜,结果用下来一堆小毛病。
菜单逻辑和吉利原有系统总有点别扭,像穿了双新鞋,却总觉得哪儿有沙子。
车企跨界玩互联网,这两年是趋势,可真融合到一块,谁用谁知道。
有的车主乐在其中,有的直接吐槽,转圈圈都找不到想要的功能。
你说这是“科技创新”,还是“自找麻烦”,看谁用谁明白。
说起来,星越L的“听劝”操作,有点像我们小时候打篮球,队友一个劲儿喊你传球,结果每次传出去,对方都拦下了。
你想讨好所有人,到头来却没讨好自己。
配置多了,毛病也多。
主线风格变来变去,买了上一代的车主心里发堵,刚买完新款,下一代又来了。
二手车市场段子手都调侃:“买星越L,像玩盲盒,每一代都可能是半成品。”
其实,这折腾不光是星越L的专利。
整个中国车市这两年都卷得不行,配置升级、智能化,厂家一边狂奔一边试错。
老百姓买车,心里其实挺简单:开得舒服、用得顺手、看着顺眼。
可厂商总想着把所有用户都喂饱,结果大家都吃得有点撑。
你说这像不像最近体育圈的“永远下一个更强”?
主帅年年换,球迷盼冠军盼到天荒地老,结果每次都是“下赛季会更好”。
身边那位刚买26款的朋友,开了一周,突然在群里发了张自拍——一脸迷茫。
他说,这车啥都有,按键、车机、氛围灯,连储物盒都多了仨,可坐进去就是找不到“家”的感觉。
下次再出新款,还买不买?
没人能拍胸脯保证。
论坛里总有人调侃:下一代才是真完全体。
这种“永远差一步”的心态,真是中国车市的独特风味。
你说吉利是没主见吗?
也不是。
人家这些年能把星越L做成爆款,肯定懂市场。
只是太在乎声音,反倒迷失了方向。
像特斯拉那路数,极简到骨子里,哪怕被骂也死撑。
星越L像极了朋友圈里那个每次聚会都想照顾所有人的热心肠,最后累了自己,谁都没讨好。
车厂和用户这场“你画我猜”的游戏,短时间内怕是停不下来。
每个星越L车主,都像是在追一场永远升级的梦。
你说,你愿意做下一个“尝鲜”的人吗?
留言说说呗,反正我还在等那个“真正懂我”的星越L。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