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因为国际局势紧张,咱们国家搞了个工业大迁徙,就是三线建设。简单来说,就是把大城市、东北还有沿海那些地方的工厂,都挪到大后方去。三线建设里头还分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呢,就是归中央管的那些大厂;小三线呢,就是归各省管的。广西那时候位置重要,国防前线嘛,就成了小三线建设的一块宝地。中央定了规矩,选地方得“靠山、分散、隐蔽”,按照这个原则,柳州和桂林就成了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
鹿寨县,它属于柳州市管辖,一提到这儿,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鹿寨监狱。说来也怪,这座监狱竟然就设在原来的英山柴油机厂里面,大家习惯叫它英山监狱。英山柴油机厂在1989年搬到了桂林的七星区,之后呢,它留下的那些厂房设备,就都被监狱管理局给接收了。一直到了2007年,英山监狱也从山里头搬走了,那地方就完全被废弃了,现在看过去,就是一座空荡荡的废弃城。
英山柴油机厂是在1967年建立起来的。那时候,上头有命令,要把大城市里的大厂子挪到内地山里头。为啥呢?就是为了防着敌人轰炸,把工厂拆开放到各个地方。这样一来,真要打仗了,战略物资也能供得上,还能帮衬着山里头那些工业不发达的地方。1965年的时候,省里领导和中央派来的人四处看了看,最后决定在柳州这块地界上建个工业基地,还在桂林和柳州两地建了些配套的工厂。
柳州那边,像柳州钢铁厂、柳州拖拉机制造厂,还有宜山的轴承制造厂,以及融水、全州等地的军事工厂,都是在那时候一块儿开始建的。柳钢主要是给这些兵工厂和配套工厂供应钢材。英山的柴油机制造厂呢,它主要是给柳州拖拉机制造厂提供柴油发动机。所以说,柳州那时候就已经是个工业体系挺齐全的地方了。柳州后来能成为广西的工业大城市,其实早在三线建设那会儿,中央就已经有了打算。就好比说,柳州的汽车工业,它就是在柳州拖拉机制造厂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当年三线建设时,英山柴油机厂按照要求,划分成了生产区和生活区。里面设施很全,有厂房、宿舍、电影院、礼堂,还有食堂、商店、学校和医院。60年代的时候,虽然国内已经和平很长时间了,但还有些残匪和敌特在搞破坏。为了防止他们捣乱,一开始省军区就派了一个连队来厂里做安保。这样,在厂里生活的工人们就有了安全保障,他们工作起来也更放心了,效率自然就上去了,热情也更高了。
省委特别关照英山柴油机厂,给那些从援建单位过来的技术员和管理核心人员,都安排了当时顶呱呱的住宿条件和福利待遇。另外,他们还跑到南宁、玉林、百色、桂林、柳州这些地方的大学和中专院校,去招揽优秀学生,给厂里的人才队伍添砖加瓦。为了确保大家的政治立场和革命干劲都过硬,他们还在本地招募有志向的知识青年,在建设民兵营里挑选积极分子,还有征地时符合条件的村民,把这些人都加到建设的大军中去。
为了锻炼和积攒人才,英山柴油机厂专门办了所技术学校,但这学校主要是招自己厂里的职工孩子。那时候有条明文规矩,就是爸妈退休后孩子可以顶替上岗。70、80年代的国企员工都特别看重孩子的教育,那些有出息的孩子大多不会选择回到爸妈的单位接着干,但总有几个不争气的,学习成绩不咋样的,就只能去厂里的技校再学学,然后接着爸妈的班工作。
到了80年代以后,国家环境慢慢变好,那些藏在深山里的三线厂,因为运营成本太高,交通又不方便,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再加上国家工业制度也在改革,为了跟上新的市场规则和社会变化,英山柴油机厂就整个搬到了桂林。柴油机厂一走,它的资产就被英山监狱接手了。在那个被山包围着的桃园地方,用来改造犯人确实挺合适的。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改造的制度也越来越人性化了。到了2007年,监狱也跟着搬到了桂林。监狱这一搬走,那里就变得空荡荡的,跟一个没人管的空城似的。
说到鹿寨,最让人记住的就是那儿的监狱。我是80后,长在90年代,那会儿正好是改革开放,西方文化也涌了进来。年轻人啊,都喜欢耍酷,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成了小伙子们的日常。那时候,监狱里也经常能见到这些小年轻的身影。我们村里就有一个,参与群架后被送进了监狱,就在鹿寨县的中渡镇,那时候我们管它叫鹿寨监狱,不知道还有个英山监狱的名字。那小伙子在英山监狱待了3年,出来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没进去之前,他在家里啥活都不干。但出狱后,家里的甘蔗地他一人就搞定了,12吨甘蔗,两天就砍完了,装车也就一个上午的事。那时候,村里人都开玩笑说,这3年监狱啊,比读3年大学还强!
中渡镇是个有1700多年老历史的镇子,现在还留着好多明清时候的老房子和历史老地方。从三国那时候起,这里就是大家都要抢的地盘,而且它还是桂、粤、黔这几个地方商路上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被叫做“48弄的明珠”。虽然说到山清水秀,它可能比不上宜州、桂林,但它有自己特别的地方。来这儿逛逛山玩玩水,说不定你就能意外发现它的原始美景。要是你喜欢那种历史味重的三线厂,那就更得来这儿看看了。祝大家玩得开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