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VLA大模型亮相车展,用户试驾数据增长,隐私安全成新焦点

话说成都国际车展,汽车圈的“春晚”之一,每年大佬们都爱来搞点动作。

今年15号馆可真是热闹,理想汽车直接把自家重磅产品拉了一锅端摆上台面,连带他们家“新晋网红”——VLA司机大模型也来了一次实打实的秀肌肉。

坐标四川,成都是辣味出名,理想这波科技味倒也挺冲。

但你会不会觉得好奇,车企这两年AI、自动驾驶喊得山响,真的靠谱?大家真有用上吗?还是算是一波“PPT造车”的高级包装?

理想VLA大模型亮相车展,用户试驾数据增长,隐私安全成新焦点-有驾

理想VLA司机大模型,真成了一个值得“全民科普”的技术么?

答案谁也不敢太早下结论,咱今天就来扒一扒背后到底几个意思。

先别着急下判断哈,咱们慢点抽丝剥茧。

VLA三字母,你以为又是什么玄学?其实全名是视觉、语言、动作。

郎咸朋副总裁一开口,还挺能唬外行——说着要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会推理、会规划、还能记忆,三头六臂似的。

初听像科幻小说,但认真看了理想的技术底细,再结合现场那些实机试驾,突然感觉这家伙还真不是吹牛。

直接说点数据吧,8月20日新款理想i8一交付,VLA大模型就跟着上车了,结果成了用户手里的“新欢”。

咋说呢?

有车主当天就跑了770公里,单程420公里都没松过手。

人用得越多,辅助驾驶的每日使用率更是噌噌往上涨,直接翻了三倍,自动泊车更是翻番。

你别不信,这数据可不是写段子,都是官方直接抛出来的。

辅助驾驶习惯养成了,可见用户体验的确不是闹着玩的。

说回核心亮点,理想这波VLA到底有多“人性化”?

真不是那种老掉牙的规则卡死型,遇到复杂路况掉链子的“老古董”。

VLA司机大模型不仅能理解路况变量,还能丝滑带感地绕行,仿佛老司机附体。

理想VLA大模型亮相车展,用户试驾数据增长,隐私安全成新焦点-有驾

你可以想象一下,下班高峰不还有一堆突发状况?

有了AI加持的辅助驾驶,用户形容那感觉像被“解放双手”,地图熟门熟路,甚至还知道用户偏啥习惯。

记性好、学得快、反应还贼灵敏,说实话,给不少传统辅助驾驶打个样。

其实AI圈一直流传一句话——“用得出来,比说出来更牛”。

现在理想VLA不仅用得出来,还用得欢,说明用脚投票的用户心里有杆秤。

再说说车展现场的门店试驾,从“看得到”到“开得到”,拉着家人朋友一起感受一番,也算行业新标杆。

有些用户以为只是自动打把方向盘?试驾下来发现:它会记得你家小区那条老巷子的每个坑洞,更能现学现卖,快速适应新路线。

是不是自动驾驶届的“内卷之王”,咱咱不敢吹,但这迭代速度,看起来是真猛。

可问题也来了,自动驾驶发展到今天,不少声音质疑过度营销、实际体验割裂。

理想这次把“四大核心能力”也讲得爽快:人类式推理、真丝般路线规划、本地化记忆、AI自我升级。

听着玄乎,其实本质就是机器跟你越混越熟,越开越像你。

比如推理能力,其实就像老司机遇到复杂路口时,人脑飞速思考:“前面绿灯快结束了,右边那车八成要并线,该踩哪一步?”

而规划能力呢?

不再直男直女走死板路线,能“抄近道”,还能看用户心情绕一下。

记忆功能就更贴心了,你早上最爱走的早点铺门口,它能主动建议你避开拥堵地带——会察言观色,AI化身“懂你心”的老伙计。

至于迭代学习,无非让这套系统越用越顺手,别说一车一AI,理想还想明年给大家整出1000里不落地的超神MPI水平。

可以说,这种“自主进化”的AI驾驶体验,是传统“靠死记硬背”那一代规则算法系统的降维攻击。

但我们话说回来,理想也不是一夜“开挂”,背后是长期全栈自研积累。

2021年那会儿,还在玩规则编程,搞点传感器碰运气式避障。

没想到直接“横跨”到现在自研大模型,摆明车马要搅动整个生态。

核心点还得看数据和用户习惯。

截至8月29日,理想车主已经用辅助驾驶跑了49亿公里,这可不是小游戏的成就点。

去年的辅助驾驶还是“实验室小白鼠”,今年已经成主流功能,甚至成了不少新用户买车的关键理由。

去年他们刚内测端到端+VLM,没想到一年就从最初的小菜鸡进化到MPI突破220公里,这速度,普通车厂还在谈“规划中”,理想已经在研究“指标爆表”。

更让同行暗自咬牙的是,这家伙还要自研芯片——软硬件一体,搭配AI,有点像苹果那套“闭环生态”,行业里属实是踩着油门狂奔的狠角色。

预计明年旗舰车型起步就能搭载独家芯片,到时候辅助驾驶再来一次爆发式成长,应该又会带一波行业新焦点。

可咱们多多少少还是得替用户操点心。

AI变聪明没错,但也要警惕“假聪明”表现。

有多少车主真正体验下来愿意长期依赖VLA大模型?

又有多少用户依旧保持审慎,“AI你虽然很牛,但我还是先稳着点亲自开”?

理想VLA大模型亮相车展,用户试驾数据增长,隐私安全成新焦点-有驾

这里头不只是技术进化快,就意味着人人都能无门槛用得舒坦,毕竟“智能”不等于“完美”,“拟人”也不见得等于“100%安全”。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越是数据驱动、个性化定制,背后的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就越得警惕。

理想汽车的总里程越长、AI越懂用户,也等于你的行车轨迹、偏好、日常路线越来越透明。

这事儿,一旦处理不慎,小心玩成“反噬”。

不过简单粗暴点看,一个行业要发展,敢于下场搏命自研,总归比造噱头、玩假把式强。

理想这轮VLA司机大模型,从交付到量产再到用户自来水疯转发,说明它不是纸上谈兵。

明年迈向1000里级别、AI芯片全自家控场,真正算是给新势力车企一记警钟——表面“对标特斯拉”,实际上每家都得找出自己的绝招。

什么才是中国汽车的AI路线?是拼技术、拼用户体验,还要拼用户信任和行业底线。

智能驾驶的未来,现在看来是“谁快谁猛谁能卷”,但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还是拼综合实力、用户心智与伦理关卡这座大山。

说到这儿,你会用AI辅助驾驶吗?

还是觉得“安全第一,方向盘我说了算”?

理想VLA这种大模型,你打算体验一下,还是再观望观望?

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