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万车主收到断网通知,真可说是个雷。我正坐在车库里,一边喝着方便面,一边刷朋友圈,突然收到一条短信:你的车联网服务将终止。还一秒钟没反应过来,是哪吒公司又惹事了?这几天,圈子里都在聊这个事,觉得自己像踩在了定时炸弹上。
我记得开这辆车不到三年,官方一直宣称终身免费流量。每天上下班,我都在用导航,听点歌,偶尔查查充电桩状态。虽然知道服务有风险,但谁会想到会突然断?这感觉,就像你每天吃苹果,突然有人告诉你以后苹果都没有了。有些车主还开玩笑:说好的终身免费呢?难道成了‘终身’的笑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车载导航软件里,充满了2023年的地图,打卡的充电桩也还在那边闪着绿灯,结果现在都变成老古董。
这次的断网,让人全部穿帮。导航、充电信息全都失效。有人抱怨:我找了半天才找到最近的充电站,结果地图怎么老是卡在去年?更夸张的是,车里的语音助手变成了哑巴,叫破喉咙也不答应。自动泊车?提示服务已终止,要手动操控。其实这也能理解,车联网关掉了,那些远程控制只剩纸上谈兵。可你说,这真是原本以为买车就买了未来的智能场景,结果却变成麻烦一堆的机械车。我想问,是不是在车就是个出行工具,服务的稳定性才是真核心?如果不是,我挺想知道,谁还敢把智慧寄托在不稳定的互联网上。
说回这里,有个人跟我说:早上修车的师傅听到这个事后感叹:‘这年头,车还真像个大手机,出了问题就得跑软件公司。’我一笑,但心里其实清楚,研发供应链这个环节,就像做饭:配料都得新鲜,调味得恰到好处。不然,车企自己也没想到,一旦服务商倒戈,整车的核心数据、系统都可能一夜之间变成废铁。这波断网特别明显地展示了车联网的脆弱。车企往往把用户体验放在前面,忽略了这个被动安全。你想过没有?倘若未来某天server崩了,从技术架构到系统自救,可能都比纸箱子还不堪一击。
这让我想到,其实我曾经质疑过一个点:那些号称终身免费或3年免流套餐,是不是其实早就算好了谁出事的风险?按说,车企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支撑能力吧,不然怎么面对突发事件。估算一下,按每车平均付费30元/月,46万辆一年也得花掉不到两千万,虽说在财务上不算大数,但能保证核心服务持续的能力,可能不只是数字游戏。从供应链角度,还要考虑到,合作伙伴的稳定性——联想懂的,虽然是大公司,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合作关系一断,问题就来了。
你们会不会觉得,很多时候,这种服务中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呢?我觉得,有点像你买个家电,厂家保证终身保修,实际上,厂家也许根本没打算终身用。只是怕打破信誉体系,所以都装穷,故意留下一手牌。可这次确实血淋淋地告诉我们:未来如果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就像‘泡沫’一样,一戳就破。
我突然想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还关系到资金的稳定?如果一个车企财务不好,保养、售后都能保证多久?你说,不是我杞人忧天,但如果公司财务出现危机,突然断货、裁员,后续服务能不能跟上?这其实也是用生活比喻:如果你孩子的学校突然倒闭,退费、补课、保障,那还怎么办?过去我们都觉得,品牌和质量最重要,但这几次事情让我开始关注财务稳定性了。
说到这,心里也有点疑问:为什么会没有更好的备胎方案?我猜或者是不够重视这个风险吧。毕竟,很多车企都把互联网+当成核心竞争力,但技术越追越快,运营成本也越高。而且,OTA升级、云端存储、实时数据,背后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难难难,是不是我想多了?但如果我作为消费者,最担心的还是关键时刻网挂了,反而成了最大的漏洞。哎,我是不是太偏激了点?但这事确实让人提心吊胆。
看着身边的朋友也纷纷表示:以后买车还得问问车企:你倒闭怎么办?我还挺认同这个问题。未来的汽车,除了技术实力,还得看资金链和服务保障。有时候我就在想,像买个房子,银行还能提供多长久的贷款呢?汽车这种东西,真正握在手里的还得是那份稳定。突然心里又浮现一个问题: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是更看重硬件还是服务?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实话,我有点嫌麻烦,毕竟买车本身就够繁琐了。若是在每次出门都要担心是否可以用车联网,那还不如普通车实用。你会不会觉得,反正智能也到了一定的极限?有些时候,越智能就越脆弱。就像那天一个朋友说:以后买车,要看能不能自己修,否则,出问题,不哭都难。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总体来说,新能源车越来越像芯片和软件的游戏。只要网络不好的时候——就像手机没信号——再大的车也变成了机械车。未来谁能彻底打破这种网络依赖症,可能才是真赢家吧。你估摸着,下一步会不会出现车联网黑暗时期,大家都要返璞归真,把车变成工具?还是说,下一次风暴刚刚开始?这辆46万的朋友圈危机车,给我最大的启示,也许还不是技术,而是那份看得见的信任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