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的某个清晨,北京气温低至 - 10℃,雷军带着小米 YU7 从清晨 6 点开到深夜 9 点,在几乎全程高速的工况下跑完 1310 公里,中途仅充电两次。这场 “暴力测试” 不仅验证了新车的续航能力,更让所有人对小米第二款车型充满好奇 —— 当 SU7 已经成为 20 万级爆款,定位更高的 YU7 究竟藏着什么绝招?
二、内饰曝光:特斯拉看了都沉默的 “屏幕狂欢”
如果你是传统车企设计师,看到小米 YU7 的内饰可能会倒吸一口凉气:
25 英寸投影屏取代仪表盘:前挡风玻璃下方的环状屏幕,将车速、导航等信息直接投射在视线前方,类似科幻电影中的全息界面,彻底抛弃物理仪表。
中控屏 + 后排四块平板:中控台上的悬浮大屏负责车辆控制,后排乘客可以通过磁吸接口安装小米 14 英寸平板(或 iPad),组成 “移动影院”。据爆料,新款平板专门优化了车载模式,续航超 12 小时。
零实体按键:从空调到车门开关,全部集成在屏幕或语音控制中,唯一保留的实体键是方向盘上的 “红色狂暴模式” 按钮 —— 这很小米。
内饰提供紫白、米灰等双拼色方案,方向盘采用 Alcantara + 碳纤维材质,副驾配备零重力腿托,后排座椅支持全平放倒,秒变 “大床房”。
三、比 Model Y 大一圈,动力却像超跑
尺寸上,YU7 长宽高 4999/1996/1600mm,轴距 3 米,比特斯拉 Model Y(4750/1921/1624mm,轴距 2890mm)整整大了一圈,后排腿部空间能轻松翘起二郎腿。
动力分三个版本:
后驱版:单电机 235kW,续航 820km(96.3kWh 电池),最高时速 240km/h;
四驱低功版:前 130kW + 后 235kW,691 马力,续航 770km;
四驱高功版:前 220kW + 后 288kW,零百加速 3.2 秒,续航 760km(101.7kWh 电池)。
底盘标配 CDC 电磁悬架,高配可选空气弹簧,风阻系数 0.23Cd,比 Model Y 的 0.23Cd 还低一丝。
四、价格悬念:25 万起售,能打 Model Y 吗?
尽管官方未公布价格,但业内普遍猜测:
后驱版或 25 万元起,直接杀入 Model Y(26.35 万起)的核心价位;
四驱版顶配可能突破 30 万,但标配激光雷达、HUD、电磁悬架等配置,对标 Model Y 高性能版(30.35 万)。
小米的优势在于生态整合:手机、平板、汽车无缝联动,比如上车自动投屏、米家智能家居远程控制。而短板在于首次挑战中大型 SUV 市场,能否复制 SU7 的交付神话(SU7 累计订单 32 万),产能是关键 —— 北京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要同时供应 SU7 和 YU7。
五、争议与期待:激进设计是创新还是冒险?
无仪表设计:部分网友担心阳光下投影屏看不清,也有人觉得 “像开战斗机”;
屏幕依赖症:全触控操作对新手友好,但老司机可能需要适应;
竞品对比:比阿维塔 12 更实用,比理想 L7 更性能,比小鹏 G9 更智能。
雷军曾说:“小米汽车要做‘30 万级配置对标 50 万级体验’。” 如今 YU7 的硬件已经拉满,剩下的悬念就是价格和交付 —— 如果 6 月上市时真能给出 25 万起的定价,或许真能重演 SU7 “一车难求” 的盛况。
如果小米 YU7 后驱版卖 25 万,你会放弃特斯拉 Model Y 吗?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