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真掉价了!曾几何时,提起豪华轿车,德系三驾马车的地位无人能及。奔驰的优雅、宝马的操控、奥迪的科技感,这些品牌背后的光环如同皇冠上的明珠,遥不可及。而如今?奥迪A6L的起售价已经被拉到了27.7万元——这个价格,往前十年打个听,怕是没人会信。这款曾经坚挺在35万以上的豪华轿车,俯身如此“亲民”,仿佛一位西装革履的绅士走进了巷子里的早点摊。这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策略?为什么德系豪华车市场的求生欲如此之强?
事情要从新能源车的突袭开始说起。如今,无论是问界、比亚迪还是理想,国产新能源车的攻势宛如一股洪流,直接把市场搅了个天翻地覆,甚至连传统燃油车的地盘也开始松动。不难理解,这是一场技术游戏,也是一场消费观念的碰撞。消费者不再一味追求传统豪华品牌,他们更看重高科技配置、新能源补贴以及相对低廉的用车成本。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德系三兄弟明显陷入了一场“内忧外患”的拉锯战。
看看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销量榜单,奥迪A6L还能保持月销过万——13027台的成绩分量不轻,但背后是以价格换市场的表现。这款中大型轿车,作为奥迪家族的得意之作,早已是市场上的“熟脸”。全新的外观、更加修长的车身以及豪华的内饰,让它在颜值与配置上依然不落后。但市场就是这么现实,即使如此,不降价怎么吸引人?我们就看到了现在的这个局面,27.7万的起售价一出,喊着“真香”的消费者确实也不在少数。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降价,赚什么?奥迪打的算盘并不难理解。这种通过拉低售价来获取销量的操作叫“以价换量”,它虽然牺牲了一部分利润,但可以用规模效益弥补,至少不至于让品牌完全失去市场的存在感。再加上老对手宝马5系和奔驰E级的虎视眈眈,如果不降价,恐怕连最后的一口蛋糕也吃不上。这一招到底能走多远,背后还有很多变数。
细分析下来,这一轮豪华车降价潮,远远不只是表面上的价格战。其根本问题在于各方力量的利益交锋。新能源车的发展既冲击了燃油车销量,同时也改写了消费者的预期。燃油车多年的工艺与品质保障仍是优势,但它们能支撑多久?在燃油车市场,德系三驾马车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家都要争分夺秒守住高端市场这片阵地,毕竟这一领域的利润最为丰厚。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消费能力趋于理性甚至萎缩,没有几个人会愿意花多余的钱去维持一种“面子消费”。
降价不代表德系豪华车能随随便便就安然度过寒冬。以奥迪A6L为例,从40 TFSI到55 TFSI几款动力组合,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但选择多了,消费者要求的也更高了。2.0T发动机的入门版本虽然价格低,但是否真的能打动消费者?又如,它的12.3英寸液晶仪表、三联屏设计和科技感强的内饰能否与飞速发展的新能源内饰比拼,仍然是一个问号。更尴尬的是,车主买车后看到新能源车不仅加速更猛、油耗成本为零,还全天不限行,心里难免不平衡。
这时候,不妨拉回历史看看奥迪A6L的轨迹。自从这款车1994年问世,成为C级车中的一匹黑马以来,奥迪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逐步扩展。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汽车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那时候能开得起A6的,不是企业大老板就是机关要人。奥迪的早期市场营销非常成功,用公商务车的形象直接奠定了它“面子车”的地位。这一定位在随后的三十年里可谓根深蒂固。即便近年来市场定位逐步年轻化,它在消费者心里的标签依然没改。不得不佩服,当年奥迪用一款车打下的市场基础,到如今仍然起作用。
可惜,昔日的优势如今很难完全吃老本了。豪华车市场进入价格战以后,从产品力到用户服务,每一个都成了硬碰硬的比拼点。这就回到我们今天的焦点,奥迪为什么要“下嫁”走价格策略?简言之,还是被市场所迫——新能源车无情侵蚀市场份额,消费者更愿为新技术和新趋势买单。至于上文提到的降价换来的销量,能撑多久?也许谁也给不了答案。
有人说,一款车的定位降低一次,品牌价值都会被无形稀释一分。今天的奥迪A6L售价下探到了27万级,明天会不会有另一个德系对手进一步压价?再过几年,新能源与燃油车能否在技术上重新划定一条鸿沟?豪华车市场的这盘棋,未来的变化恐怕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扑朔迷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