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三菱汽车发布公告称,鉴于中国汽车产业迅速向电动汽车转型,公司对在华战略重新评估,决定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关系,并停止该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这意味着,三菱汽车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其长达四十余载的在华汽车生产业务彻底画上句号。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车企之一,三菱汽车于上世纪70年代便启动在华业务。1997年8月,三菱汽车与中国航天汽车等企业在沈阳成立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总投资2999万美元,专注汽车发动机的生产与销售。巅峰时期,航天三菱的发动机占据国产车型三成份额,吉利、长城、东风等众多车企都曾采用,三菱也因此被称为“国产车教父”。2017年5月,航天三菱第500万台发动机下线,当年发动机销量达80万台,创历史新高。
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浪潮兴起,市场需求发生巨变。传统燃油汽车市场份额遭自主品牌不断压缩,新能源汽车对三电系统需求大增,发动机需求则大幅减弱。同时,国产自主品牌在发动机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如长安智慧蓝鲸新一代1.5T高压直喷发动机、奇瑞鲲鹏2.0TGDI发动机等。而三菱汽车技术更新缓慢,发动机产品竞争力渐失,航天三菱销量逐年下滑。
三菱汽车在整车业务方面同样历经波折。2006年,三菱入股东南汽车,但持股比例仅25%,话语权有限。2012年5月,广汽三菱成立,2018年其年销量达14.4万辆,为三菱在华销量巅峰。但此后,由于技术支撑不足、产品更新滞后,加之中国车企崛起,广汽三菱自2019年起销量下滑,并在2023年陷入生产经营危机。2023年10月,三菱汽车宣布推进广汽三菱中国业务的结构性改革,终止三菱品牌汽车在中国的本地生产。广汽三菱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生产设施由广汽埃安使用。
7月2日,“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企业名称变更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马中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退出股东行列,由沈阳建华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航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股,其中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9%,公司经营范围也同步变更。
三菱汽车的退出,是其在华业务长期困境的结果,也反映出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的深刻变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中国本土企业已取得显著成绩,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逐步迈向国际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