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全球关停七家工厂 裁员两万人
“这比戈恩时代更凶险!” 日产汽车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攥着财报的手微微发颤。6709亿日元的净亏损像一记重锤,把这家百年日企砸进了史上第三大亏损泥潭。横滨总部的记者会上,他宣布了比预想更残酷的重组计划:全球关停7家工厂,裁员2万人。这可不是简单的业务调整,而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自救行动。
断臂求生的代价
日产汽车的工厂名单上,墨西哥、阿根廷、泰国和印度的生产基地已被划上红叉。到2027年,全球17家工厂将缩减至10家,产能从350万辆腰斩至250万辆。生产线上的工人或许还记得,五年前日产还有700万辆的产能规模,如今这个数字正以每年100万辆的速度蒸发。
被裁员的2万名员工中,有1.1万人是临时追加的“生存税”。制造部门的6500个岗位首当其冲,连研发中心的工程师都收到裁员预警。日产车体湘南工厂的老技工山田摇头叹息:“现在每拧一颗螺丝,都像是给公司拧紧最后一颗棺材钉。”
中美市场的双重绞杀
中国市场的销量暴跌12.2%,把日产逼到了悬崖边。曾经月销4万辆的轩逸,如今要靠降价3万才能勉强维持销量。更致命的是,日产在华新能源车占比不足5%,眼睁睁看着比亚迪秦PLUS抢走家轿王座。武汉某4S店的销售经理直言:“客户进店就问有没有混动车,我们只能指着三年前的车型尬笑。”
美国市场的伤口同样在渗血。特朗普政府25%的进口关税让日产每辆从墨西哥进口的Rogue SUV多付4000美元成本,而本土化生产的进度却比竞争对手慢了整整两年。北美工厂的夜班灯一盏接一盏熄灭,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在黑暗中等待未知的命运。
战略摇摆的恶果
日产不是没押注未来。2010年推出的Leaf聆风曾是电动车先驱,可后续投入的断层让技术优势化为泡影。当丰田靠着混动车型稳住利润时,日产还在为e-POWER混动系统的量产时间表扯皮。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技术共享机制,如今更像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现场。
新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的“Re:Nissan”计划听着雄心勃勃:5000亿日元成本削减、30个月新车研发周期、70%零部件简化。但看看现实,连九州电池工厂都被砍掉,暂停2026年后新品研发的决定,让人怀疑这些承诺不过是画饼充饥。
联盟裂痕与生存赌局
本田汽车的合并谈判破裂,暴露出日产在联盟中的尴尬地位。当本田要求控股架构时,雷诺集团在巴黎的办公室里传出摔杯子的声响。日产的工程师们私下嘀咕:“我们现在就像离婚官司里的孩子,不知道该跟爹还是跟妈。”
转机或许藏在中国的南京研发中心。日产把宝押在与华为合作的鸿蒙座舱系统上,计划三年内推出8款新能源车。可这些车型要对抗的是月均推出3款新车的中国本土军团,日产的电动化反击战还没开打,就已闻到硝烟的味道。
流水线上的机械臂还在运转,但每个工位都弥漫着末日的焦灼。日产这场豪赌的筹码不仅是2万人的饭碗,更是整个日系车阵营的尊严。当东京湾的海风吹过横滨总部大楼时,不知道伊万埃斯皮诺萨是否听见了戈恩当年的预言正在应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