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万辆!6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再创新高,渗透率突破53%——这意味着每卖出两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上半年累计零售量已达547万辆,同比增长33%,新能源车早已不是“未来趋势”,而是正在改写当下的出行现实。在这股浪潮中,纯电、插混、增混三大技术路线激烈博弈,谁在领跑?谁又在逆袭?作为常年泡在试驾场和山路弯道里的老司机,我翻遍了2025年上半年的销量数据,也亲自试驾了多款榜单热门车型,今天就带大家穿透纸面数据,聊聊这些车到底“好”在哪、“值”不值。
纯电:稳中有进,但“续航焦虑”正被重新定义
先看纯电(EV)车型。上半年销量TOP20中,比亚迪海豹、特斯拉Model 3、小鹏G6、蔚来ET5等车型稳居前列。这些车的共同特点是:三电技术成熟、风阻系数普遍低于0.25Cd,且标配L2级辅助驾驶。
拿比亚迪海豹来说,我上次在高速上开它从深圳到长沙,实测续航达成率高达92%(WLTP标称700km,实际跑了644km)。这背后是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电池不仅是能量包,更是车身结构件,既提升了刚性,又降低了重心。过弯时那种“贴地飞行”的稳,是燃油车很难给的。
而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则是“极简主义”的胜利。没有传统仪表盘,所有信息集中在中控屏。刚上手时我也不适应,但开久了才发现:减少视觉跳转,反而提升了驾驶专注度。它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虽未完全开放,但高速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已足够“老司机”——变道果断、跟车平顺,像有个隐形副驾在帮你盯着路况。
不过,纯电的短板依然存在:充电速度和电网负荷。一位北京车友告诉我,节假日回老家,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1小时,充电40分钟,“比加油麻烦多了”。所以,如果你是城市通勤为主、有家充桩,纯电是首选;若经常跨省出行,还得考虑补能便利性。
插混(PHEV):增长乏力,但“油电平衡”仍是刚需
插混车型上半年增长明显放缓,尤其是入门级PHEV。销量TOP20里,比亚迪宋PLUS DM-i、吉利银河L7、长城哈弗H6 PHEV等仍是主力,但同比增幅已从去年同期的60%+回落至15%左右。
为什么?换购和增购用户更看重“全能性”。一位深圳的网约车司机老李跟我说:“我买宋PLUS DM-i,就是图它能纯电通勤,没电了也不趴窝。市区用电,一公里不到1毛钱;跑长途用油,比纯燃油车省一半。” 这正是PHEV的核心价值:短途用电、长途用油,没有里程焦虑。
但从技术角度看,PHEV目前处于“改进阶段”。以吉利银河L7为例,三挡DHT变速箱确实提升了高速再加速能力,但低速换挡时仍有轻微顿挫。它的纯电续航(WLTP 120km)够用,但电池小,频繁充放电对寿命有影响。我建议:如果你年行驶里程低于1.5万公里,纯电更省心;若经常跑长途、充电不便,PHEV仍是务实之选。
增程式(REEV):逆袭上位,理想式“舒适哲学”成主流
最让我意外的是增程式混动(REEV)的强势反弹。理想L6、问界M5、深蓝S7、零跑C11等车型在4-6月销量走势强劲,甚至反超部分PHEV。理想L6单月交付超2.8万辆,成为30万内中大型SUV销冠。
为什么增程车突然“香”了?因为它解决了PHEV和EV的痛点: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只发电,所以平顺性接近纯电;电池比PHEV大,纯电续航普遍150km以上,日常通勤足够。
我试驾理想L6时,最震撼的是它的“移动起居室”体验。空气悬挂+双层隔音玻璃+主动降噪,车内静谧性堪比百万豪车。后排座椅加热、通风、按摩一应俱全,老婆说:“坐这车,堵车都不烦了。” 问界M5则依托华为鸿蒙座舱,车机流畅度、语音识别准确率堪称“车圈Mate 60”。
但增程车也有争议:“脱裤子放屁”? 有人质疑:为什么不直接用电?但理想CEO李想算过一笔账:增程车比同级别纯电便宜3-5万,且补能方式灵活,更适合现阶段中国家庭。一位成都车友说:“我家里有桩,平时用电;周末带娃去川西,加油3分钟搞定,不耽误行程。”——这,就是中国家庭的真实需求。
横向对比:三兄弟,谁更适合你?
我们拿三款热门车对比:比亚迪海豹(纯电)、吉利银河L7(插混)、理想L6(增程)。
用车成本:海豹最低(电费0.1元/km),银河L7次之(混动0.3元/km),L6略高(增程0.35元/km);
驾驶感受:海豹最运动,银河L7均衡,L6最舒适;
空间配置:L6完胜,银河L7居中,海豹偏运动取向;
补能便利性:L6和银河L7加油即走,海豹依赖充电桩。
结论?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年轻单身、城市代步?选海豹。家庭用户、充电不便?银河L7或L6更合适。关键看你的用车场景。
未来已来:技术路线会收敛吗?
有人问:未来是不是只有纯电一条路?我不这么认为。中国幅员辽阔,用户需求多元。北方用户怕低温续航缩水,南方用户担心充电排队,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仍不足。在2030年前,PHEV和REEV仍将是重要过渡方案。
但趋势也很明显:三电技术持续进步,800V高压平台、半固态电池、智能底盘正在普及。明年,我预计会有更多车型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km”,那时,纯电的竞争力将再上一个台阶。
问答时间
有车友问:“增程式是不是技术落后?”
我答:技术无高低,只有适配与否。增程是“过渡技术”,但这个“过渡期”可能长达十年。它用更低的成本,让更多家庭迈入新能源门槛,本身就是进步。
还有人问:“该不该等新技术?”
我的建议是:需求明确就买,别等。技术永远在迭代,但你的出行需求是当下的。与其等“完美车型”,不如选一台“够用、好用”的车,先享受电动化红利。
最后,我想说:新能源车的下半场,不再是“能不能”,而是“好不好”。从拼参数到拼体验,从拼价格到拼服务,车企的竞争正在回归本质——为用户创造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在纯电、插混、增混三条路上,你更看好哪一条?你家的第一台新能源车,会怎么选?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