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设计ModelY比小米YU7高级?小米三车借鉴谁?

特斯拉尾灯的秘密照亮了国产车设计的难言之痛

特斯拉新款Model Y搞了个小动作把尾灯改成了“漫反射”模式。 工程师们说这可不是简单变个造型它能更柔和地扩散光线减少直射后车驾驶员的刺眼感属于藏在细节里的安全优化。 这个小改动引发了不少讨论。

有意思的是当视线从特斯拉的尾灯转向我们国产新车的整体造型问题就藏不住了。 比如不久前刷屏的小米SU7侧面看过去几乎和保时捷Taycan共用一张脸。 还有小米未亮相的神秘车型YU7连名字都被网友玩成了“米时捷”因为它的轮廓同样很难不与法拉利Purosangue撇清关系。 小米靠这两张“明星脸”确实吸引了巨量目光SU7上市24小时内订单就突破9万辆。

就这设计ModelY比小米YU7高级?小米三车借鉴谁?-有驾

这种“撞脸”操作其实早就成了捷径。 早年间有“保时泰”之称的众泰SR9直接复制了保时捷Macan的经典外观。 更早的比亚迪F3成功路上也可见丰田老花冠的印迹。 车企这么干道理并不复杂自己从头来设计一款车得请顶尖团队反复改稿测试没个几亿预算难见成果。 仿照市面上已经被市场证明成功的“漂亮脸蛋”成本可能连零头都不到市场风险也小得多短期的热度与销量是实打实的。

法律的天平倾斜了! 中国《专利法》对外观设计的保护期限设定为10年。 关键问题在落地执行。 比如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陆风X7抄袭路虎极光案官司整整打了4年才迎来终审判决。 虽然法院最终拍板认定抄袭成立可最终陆风付出的代价是多少? 150万元人民币。 对比陆风X7靠着这个“揽胜极光”造型赚得盆满钵满的销售成绩这笔罚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这设计ModelY比小米YU7高级?小米三车借鉴谁?-有驾

相比之下欧盟《共同体外观设计法》给出的保护长达25年。 欧盟对山寨零部件的打击行动更是不遗余力大大抬高了抄作业的成本和代价。 这种法律环境下国内企业算得很清楚创新的投入大、回报慢、还不确定抄袭即使被抓罚款也是轻飘飘。 选择哪条路对逐利的企业而言似乎没有悬念。

消费者的心思摸不透。 专业的J.D. Power调研报告明确显示95后年轻用户购车时最看重的第一要素就是“设计造型有吸引力”比例高达95%。 大家嘴上都说要原创、要个性。 可市场结果却很打脸。 像吉利旗下高端品牌领克推出的轿跑SUV领克Z10设计上花了大心思力求原创特色结果开卖后销量表现远低于预期。 反倒是那些带着“德系豪华”影子的车型更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和钱包。

就这设计ModelY比小米YU7高级?小米三车借鉴谁?-有驾

这形成了一个怪圈。 当市场数据和消费者的实际行动都表现出“熟悉的造型更容易卖”厂家自然没动力冒险做真正的原创尝试。 打出一张安全牌最稳当。 用户喊着要个性掏钱时却更偏爱“熟悉的配方”。

支撑原创设计的根基需要文化认同。 很多车企请来国际大牌设计师坐镇比如小米汽车的设计团队领衔人物就出自宝马、奔驰这样的豪华品牌。 实际产品效果看起来更像是把海外元素平移过来欠缺深度消化和文化思考。 汽车设计圈内有种观点:中国电动车长得越来越像根本上是文化认同出了问题。 大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只能在外形上趋同。

就这设计ModelY比小米YU7高级?小米三车借鉴谁?-有驾

不过也有在摸索自己道路的声音。 广汽传祺的影酷车系尝试了一种叫“跃迁光栅”的前脸设计据设计师说明这个设计的构思源头是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珍贵玉璧。 尝试把中国传统器物温润内敛的美感转化到现代机械上。 还有车型努力将故宫飞檐、敦煌色系这些文化元素加入内饰细节。 这类尝试还只是星星之火方向值得关注。

回看历史模仿常常是学习的起点。 当年初出茅庐的丰田也曾经虚心研究过福特。 甚至像小米SU7这样的“借鉴”确实做到了让一部分消费者以更低的门槛买到看起来足够“贵气”的车短时间内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实实在在的订单。

就这设计ModelY比小米YU7高级?小米三车借鉴谁?-有驾

真正的问题在于惯性。 如果一家企业永远止步于模仿一而再再而三它的创新基因就会慢慢萎缩。 当“像谁”成了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真正的技术突破或体验升级品牌向上的路就被自己堵死了。 对于像小米这样急切入局造车的新玩家“先留在牌桌上活下去”无疑是头等大事。 订单量撑起了第一口气有了这口气才能谈以后的原创故事。

于是行业观察者目光自然聚集到了小米规划的第三款车型上。 有了前两款“明星脸”打下的市场基础和品牌存在感小米是否有足够资本和勇气从借鉴走向真正的自我表达? 这款神秘新车会成为转折点? 或者它会向阿斯顿·马丁或玛莎拉蒂寻求灵感?

就这设计ModelY比小米YU7高级?小米三车借鉴谁?-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