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人为何很少聊奇瑞?三大原因揭秘,真相让人意外!

咱们平时在网上看车,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一说起国产车,吉利、长安、比亚迪这些牌子,车评人的视频和文章那是一篇接一篇,聊设计、聊内饰、聊智能,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可轮到奇瑞,这个在中国汽车界响当当的“技术宅”,很多车评人似乎就变得“惜字如金”了,要么简单带过,要么干脆就不怎么提。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车评人为何很少聊奇瑞?三大原因揭秘,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是奇瑞的车不够好,还是说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内情?

其实,这事儿不复杂,咱们掰开揉碎了聊,就能看个明明白白。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奇瑞这个品牌的核心特点是什么。

如果把中国的汽车品牌比作一个班级里的学生,那奇瑞妥妥就是那个一门心思搞学习的“理工科学霸”。

你跟他谈风花雪月、聊时尚穿搭,他可能半天憋不出一句话,但你要是跟他聊起发动机、变速箱这些硬核技术,他能跟你滔滔不绝,眼睛里都闪着光。

这一点,从它的产品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比如,当很多车企还在为发动机热效率发愁时,奇瑞的鲲鹏动力就已经把这个数字做到了一个让很多国际大厂都得竖大拇指的水平。

你花十来万买一台奇瑞的SUV,比如瑞虎8或者星途凌云,它给你的那台2.0T发动机,动力参数非常亮眼,实际开起来,尤其是在需要爆发力的时候,那种提速的爽快感,确实能让你感觉物超所值,甚至在红绿灯起步时,能轻松甩开一些价格贵得多的合资品牌车型。

这是奇瑞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它立足市场的根本。

在那个国产车普遍被诟病“心脏病”的年代,奇瑞硬是靠着一股子犟劲,埋头苦干,把发动机这块最硬的骨头给啃了下来。

车评人为何很少聊奇瑞?三大原因揭秘,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这份对技术的执着,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尊敬的。

所以,如果你买车最看重的就是“三大件”,希望花最少的钱,买到最扎实、最可靠的动力总成,那么奇瑞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选择。

它就像一个老实巴交的工匠,用料实在,不玩虚的,把成本都花在了你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机械素质上。

然而,问题恰恰也就出在了这位“学霸”的偏科上。

它在机械工程这门课上拿了满分,但在“艺术审美”和“人际交往”这两门课上,却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了。

咱们从消费者的角度,体验一下这个过程。

你被网上那些漂亮的发动机数据吸引,满怀期待地走进4S店,拉开车门坐进去,那种期待感可能瞬间就会被打折扣。

首先映入眼帘的,可能是大面积的硬塑料。

摸上去,手感邦邦硬;看上去,设计语言中规中矩,甚至有点过时。

你不能说它丑,但它绝对跟“惊艳”、“高级感”这些词沾不上边。

在它的竞争对手们,比如吉利旗下的领克,或者长安的UNI系列,已经把内饰氛围灯、双联大屏、皮质包覆、撞色设计玩得炉火纯青,努力营造一种“轻奢”体验的时候,奇瑞的内饰给人的感觉还停留在“这是一个耐用的交通工具”的层面。

车评人为何很少聊奇瑞?三大原因揭秘,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它仿佛在用设计告诉你:别想那些花里胡哨的,我的核心价值是让你开,而不是让你看和摸。

这种理念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用户体验的割裂。

车是买来开的,更是买来坐的。

当你每天通勤,手握着方向盘,身体陷在座椅里,眼睛看着中控台,这种“不够精致”的感觉会时时刻刻伴随着你。

然后是开起来的感受,动力强劲是事实,但乘坐舒适性又是另一个话题。

奇瑞不少车型的悬架调校偏硬,厂家可能会解释说这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运动支撑性”,让你在过弯时更有信心。

这个说法在赛道上成立,但在我们日常铺满减速带和井盖的城市道路上,就变成了另一个故事。

你开车经过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减速带,可能自己感觉还好,但后排的家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可能会被颠得非常难受,手里的水杯都得拿稳了。

这种“牺牲舒适换操控”的调校,对于绝大多数只把车当作代步工具的家庭用户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加分项。

接下来,就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心理阴影。

早些年,奇瑞为了追求技术自主,使用了自己研发或匹配的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在一些车型上出现了比较多的顿挫、异响等投诉。

车评人为何很少聊奇瑞?三大原因揭秘,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虽然现在奇瑞的产品线已经大量换装了更平顺可靠的CVT变速箱或者调校成熟的湿式双离合,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那些早期的负面口碑,像一个标签一样,在很多消费者心里留下了“奇瑞变速箱不可靠”的印象。

即便这个问题早已成为过去式,但要消除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续的良好口碑积累。

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指向了一个最现实、也最让车主心疼的问题——二手车保值率。

一辆车的保值率,是市场对它品牌价值、产品质量、可靠性、市场需求等所有因素的一个综合打分。

奇瑞由于品牌溢价能力相对较弱,新车定价本身就非常亲民,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设计、内饰、舒适性等方面的短板,导致它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一直不太坚挺。

你开个三五年想换车,去到二手车市场,车商往往会拿“奇瑞嘛,就这样”作为压价的理由,一刀砍下去,让你感觉辛辛苦苦赚的钱就这么蒸发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车评人很少碰奇瑞?

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第一,从内容创作的角度看,奇瑞缺乏足够的“话题点”和“爽点”。

车评人需要流量,需要能吸引眼球的内容。

车评人为何很少聊奇瑞?三大原因揭秘,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一台设计前卫的车,可以大聊特聊设计理念;一台内饰豪华的车,可以全方位展示用料和科技感。

而奇瑞的核心优势——发动机技术,过于专业和抽象,很难通过一个短视频就让普通观众直观地感受到。

相反,那些硬塑料内饰、颠簸的后排,却又是实实在在、无法回避的槽点。

这就让车评人陷入一种两难:用力夸吧,显得不客观;用力批吧,又会伤害一个努力搞技术的民族品牌。

所以,最稳妥的方式可能就是少提。

第二,从对粉丝负责的角度看,车评人推荐一款车,需要考虑到粉丝的长期利益。

一款保值率低的车,意味着粉丝在未来的换车过程中会承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推荐奇瑞时,他们必须加上一大堆的“但是”,告诉消费者你需要忍受什么,需要放弃什么。

这样一番话说下来,推荐的力度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说白了,奇瑞就像一个偏科严重的优等生,它的优点和缺点都摆在明面上,清晰得不容置疑。

它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些预算有限、但又对核心机械素质有要求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极其务实的选择。

它是一台好工具,一台能兢兢业业完成你出行任务的好伙伴。

但它在如何打动人心,如何将冰冷的技术转化为温暖的体验,如何塑造一个让人向往的品牌形象这些方面,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择它,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份朴实无华的可靠,同时也放弃了那份触手可及的精致与体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