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价上涨,会在价格战结束后,如同龙卷风席卷市场吗?最近,朋友圈和讨论区都在问这个问题,仿佛全国人民都成了汽车价格的天气预报员。一时间,众说纷纭,猜测四起。有人忧心车价一夜涨天,有人偷乐降价终结,该出手时就出手。可惜,现实从不惯于顺着人们的想象走。
我们先翻翻这场价格战的卷宗。近两年,不论是新能源车,还是油车,车企们纷纷拉下脸皮,把降价当做神兵利器。新品牌轮番上阵,老字号不得不硬着头皮参与,今天你打骨折,明天我送保养。优惠花样越翻越多,最后拼得不是产品,而是谁家玩的花活多。消费者倒是乐在其中,盼着今年底价未到,明年还能更降,一时间“等等党”成主流。等着等着,车市成了茶馆,坐等价格再探底。
可等价如鱼,钓久了跑了。短期降价固然让大家占了便宜,可长此以往,车企苦不堪言。赔钱赚吆喝,谁都撑不住。连年亏本,没有永动机能供养这种玩法。终于,割肉割出了骨头,大家都拍了板,价格战歇兵。车市的硝烟散去,开始准备秋后清算。
那,价格就该大肆反弹?且慢,有没有涨的空间,决定在三方面——车企的胆儿、市场的脸面和消费者的钱包。
第一个,无论谁都想补回血本。长时间打骨折,肌肉都僵了,现在怎么着也得恢复元气。账本一翻,利润薄如纸,涨价便成为蠢蠢欲动的小心思。但谁也不敢当出头鸟,谁要是先猛涨,顾客立马脚底抹油奔谢别家。车企们聪明得很,小心翼翼先把赠品取消,优惠收紧,打着“配置升级”“服务优化”的幌子,试探着推渐进式小幅涨价。就像猫捉老鼠,总怕鼠儿嫌猫“爪狠价硬”,遛得更远。
第二,市场竞争依然红火。一茬接一茬的新车上市,品牌百家争鸣。涨价动作稍大,立刻就有同行低头反杀。你见过沙滩上挖坑接水的孩子吗?舀多少就流多少。一句话,谁也别想独吞涨价的好处。
第三,价格的底线还掌握在消费者手里。这几年,消费者被价格战调教得通透,心里划了道杠——不降白不降,涨价没门儿。新车要是矫情,二手市场立刻拥你入怀,毕竟现在的二手行情正旺,想省钱的买家多的是。车企又不是傻子,总不能指望把顾客赶到别人怀里。
此外,还有一个不该忽略的变量——成本。看看新闻,电池、芯片、钢材,成本像过山车说涨就涨。要是真的一路攀高,成本压力传递下来,涨价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可要是原材料价格稳了,造车技术越来越娴熟,生产效率提升,有的成本反而降了,涨价自然就少了底气。
市场环境也变了。消费者越来越理智,不再盲目冲动买买买。车企清楚,仅凭“价格优势”留不住客户,还得真材实料。升级一下配置,提升点设计感,或许能让人觉得“这加价还是值得”。总归是物有所值,比单纯靠耗子尾汁式涨价靠谱。
有人说,互联网最疼爱汽车话题。网友们花式发言:有人“年底还想抄底,别涨啊!”有人认清现实:“动荡过后该回涨,只要别太过分。”其实,这说明大家终于开始理智,不再跟着商家的呼风唤雨跑,愿意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状态慎重决定。
讲到底,车价不是遥控飞机,一个按钮就能飞上天。价格战结束不代表车价飞涨,反倒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逐步找到平衡点。对消费者来说,不妨用平常心对待,别慌,也别赌。急需就买,闲着就等等。对车企来说,光惦记涨价没用,还是想想怎么把蛋糕做大,把车造好,让买家觉得多花的钱花得值得。
车市一如既往风云变幻。涨也好,跌也罢,理性做决定,笑看云卷云舒,才是王道。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