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听了都觉得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
说的是一家叫PharmAGRI的制药和农业技术公司,计划要从马斯克的特斯拉那里,采购多达一万台人形机器人,用来部署在他们的制药工厂里。
一万台,这个数字可不是小数目,一下子就让大家对这个叫“擎天柱”(Optimus)的机器人刮目相看。
过去咱们在网上看到的机器人,大多是在发布会上走个秀,或者小心翼翼地叠个衣服,总感觉离咱们的实际生活还有点远。
现在突然说要上万台直接进工厂干活,而且还是对精度和安全要求极高的制药厂,这事儿能是真的吗?
很多人心里都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不过,这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PharmAGRI公司的董事长斯托克韦尔在接受采访时亲口确认,他们确实已经和特斯拉签署了一份“采购意向书”。
这个“意向书”虽然还不是最终的买卖合同,但分量可不轻。
打个比方,就好比你看上了一套房子,你跟房东签个意向,交点诚意金,意思就是你非常认真地想买,接下来咱们就坐下来好好谈价格和合同细节了。
所以,这笔订单可以说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迈出的最关键的第一步。
它至少说明,在某些特定的工作场景里,这款机器人的能力已经得到了专业客户的初步认可,人家愿意真金白银地去尝试。
这个消息背后,其实也反映出马斯克对自家机器人产品的巨大信心。
前不久,他那个几百亿美元的薪酬方案闹得全球皆知,而方案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交付一百万台人形机器人。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在看来,人家可能早就有了自己的规划。
你想想,光是一家制药领域的公司,就有采购一万台的意向,那全世界有多少类似的工厂、仓库、物流中心?
这个潜在的市场规模大得惊人。
这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一场围绕着劳动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可能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但是,今天我们聊的重点,不光是马斯克的宏伟蓝图,我们更要看看这幅蓝图背后,一股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一台能走会动、能干活的人形机器人,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业品,它身上有成千上万个零件,比特斯拉的电动汽车还要复杂得多。
这绝对不是特斯拉一家公司关起门来就能全部搞定的。
它需要一个非常强大而且配合默契的供应链体系来支撑。
而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机器人产业革命中,我们中国的许多制造企业,其实早已经悄悄地站在了舞台的最中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没有这些中国供应商提供的核心部件,马斯克的“机器人大军”可能还只是个模型。
我们先从机器人的“筋骨”说起,也就是让机器人能够活动起来的执行器。
这东西就像人体的肌肉和关节,机器人的力气大不大,动作灵不灵活,全看它。
在这个核心领域,有两家中国公司,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已经被业内看作是特斯拉机器人最主要的一级供应商。
拓普集团本来是做汽车零部件的,尤其擅长汽车底盘这些东西。
但他们转型非常快,专门成立了机器人事业部,把这个业务当成和汽车业务一样重要的未来方向。
他们从最基础的直线执行器(负责推、拉等直线运动的部件)做起,凭借在汽车领域积累的研发经验和质量控制能力,很快就得到了特斯拉的认可。
然后又开始研发更复杂的旋转执行器,甚至连机器人最精密的“灵巧手”里面用的微型电机,他们都已经做好样品,多次送给客户测试了。
另一家公司三花智控,它原本是做新能源汽车空调和热管理系统的,是这个领域的全球领头羊。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一个管“制冷制热”的公司,怎么跑去做机器人关节了?
这恰恰体现了高端制造业的相通之处。
汽车热管理系统对精密制造、轻量化和成本控制的要求非常高,而这些能力,正好是制造机器人关节最需要的。
三花智控就把这种强大的制造能力,平移到了机器人领域,成功地成为了旋转关节的核心供应商。
他们已经把机器人业务定位为公司未来的“第二增长引擎”,预计到2026年,这块业务的收入占比可能会超过15%,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
如果说拓普和三花提供了机器人的“大块肌肉”和“主要关节”,那么还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在为机器人提供更精细、更关键的“神经”和“骨骼连接处”。
比如五洲新春这家公司,他们专注于一个叫“行星滚柱丝杠”的零件。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复杂,但作用很重要。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能把旋转运动变成直线运动的装置,而且效率极高、精度极高、承载力极强。
人形机器人的腿部、手臂要实现流畅又有力的伸缩,就离不开这种核心部件。
五洲新春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是国内极少数能把设计、加工、热处理全套流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企业,技术水平已经能跟国际上的顶尖公司叫板。
他们计划投入巨资扩大产能,目标是年产近百万套,这个数量足以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还有像恒立液压,这家公司从做挖掘机油缸起家,可以说是玩“力”的专家。
他们也看准了机器人这个赛道,而且直接把生产线建到了墨西哥,紧挨着特斯拉的工厂,方便供货和合作。
据说他们已经把机器人腿部的驱动模块样品送到了特斯拉,并且性能测试结果非常理想,甚至已经开始参与下一代机器人的联合研发了。
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意味着未来的订单基本是稳了。
当然,一个合格的机器人,光有力气还不行,还得有一双灵巧的手。
隆盛科技就在“灵巧手”上下了很大功夫。
他们不仅自己研发机器人,还在自己的工厂里实际使用,不断改进。
为了掌握核心技术,他们还收购了一家专门做“谐波减速器”的公司。
这个减速器是机器人关节里最精密的零件之一,能让机器人的动作更加精准、平稳。
此外,像鸣志电器,他们是国内做空心杯电机的龙头,这种电机体积小、反应快,特别适合用在灵巧手这样需要快速精细操控的地方。
还有均胜电子,他们把自己在汽车电子领域的经验,用到了机器人身上,为机器人提供主控板、摄像头、传感器等,相当于机器人的“小脑”和“眼睛”。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虽然贴着美国的标签,但它的身体里,流淌着大量来自中国的“血液”。
从驱动全身的执行器,到决定力量和精度的滚柱丝杠,再到实现精细操作的灵巧手和微型电机,几乎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中国企业的深度参与。
这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我们只负责组装的低端代工了,而是真正进入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体系。
这背后,是我们国家几十年工业发展积累下来的强大实力和完整产业链。
所以说,特斯拉这笔万台大订单,不仅是马斯克的一场胜利,更是对整个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一次集体检阅和肯定,它预示着,在全球下一轮的科技竞赛中,中国制造将扮演越来越不可或缺的角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