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业趋势确实是800V高压架构开始走进紧凑SUV。奔驰GLA新一代渲染图曝光,称基于MB.EA平台,续航有望超过650km,快充也走800V路线。国产化落地的声音在市场传开,未来有望在北京奔驰实现国产化。我在茶杯边转动杯沿,指尖感到皮革的细纹和微热的杯壁温度。
现场同事指着车前的假想前脸问我:‘800V到底快在哪?’我笑着回:‘就像充电枪一扣,速度就上来了。’
数据上,续航650km以上(估算/样本有限),800V高压架构,充电起步功率约50kW,桩密度若常态化大城市约1:1(体感/待证)。
同价位的同类车里,GLA在实操上和宝马X1的一个差别很明显:奔驰偏向舒适稳健,悬挂更扎实,路感不那么清透地传给你;X1则偏运动,座椅支撑和方向信息量略胜。你在城市里更看重续航还是快充?你会不会因此把预算往看起来更灵活的充电网络上挪一点?
从供应链和研发角度看,奔驰的800V就像你做饭时换了新锅,锅的厚度决定了热传导;你要是有现货,菜就能按照计划上桌;缺货或替代件就得再跑几家门店,时间成本像排队等电梯。
这话有点大。国产化真的能按这个节奏落地吗?我得承认,产能和配套才是关键。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里面是展台的日程表和一张手写成本清单,边角有油渍。
没细想过的猜测:800V系统也许让冬季热管理更复杂,短期成本可能上扬,但长期看充电桩普及后成本会下降。(不确定)
你觉得在冬天充电时最担心的是什么?热管理、充电速度、还是成本?
你在城市里选车时,最看重的指标是哪一个?
国产化后你最关心的价格区间到底在哪儿?
小情绪来一发:有时候觉得改装这事儿比选车还费脑子,真的是麻烦多于收益的时候也挺想放弃。
临场小计算:按家用电价0.6元/度,假设100km耗电15kWh,成本约9元;跑到500km,大概45元。若日常跑得多,这点电费算起来也不全是零头。
销售小李在门口路过时说了一句:‘补贴没准决定成交价,车价才是门槛。’这话说得直给力,也让我多想了两个维度。
没细想过的另一层可能:800V架构下热管理对整车成本的拉扯,短期会不会压低利润率?我不敢百分百肯定,只是感觉这条路越走越细,监管和充电桩网的速度会不会成为决定性因素。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要不要再展开?(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在相册里找到了那张展台草图,上面写着试驾排队5分钟的小注记,边角的便签被日光印出了一些褪色的光。
你愿意让我再对比两款同价位的紧凑SUV在日常使用里的具体差异吗?我可以选车道线更清晰的一条街做对照,给你一个更接地气的评测版本。明年这代GLA真的会不会把玩家的等待感拉平一些?你觉得在你家附近的充电桩覆盖率,能不能支撑起日常通勤的快充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