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的城市如纸片一般后退,安静得刺耳的车厢里,知名演员董璇紧闭双眼,脸色逐渐不对劲。节目组没安排晕车药,也没人预料到一场推广活动会变成“负面教材”现场直播。摄像机捕捉下的,不只是一次艺人形象维护的小意外,而是电车企业本想炫技、却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典范瞬间。
说来也怪,如今随便一款十来万的电动车,零百加速已经能把老款宝马3系远远甩在后视镜中。这本该是科技突破的炫耀时刻,怎么反倒成了扯下家用轿车遮羞布的导火索?董璇的晕车症状,并非孤例。车企砸下重金请明星、搞体验,谁能想到最真实的“用户反馈”居然是吐槽、不是点赞。
从专业观察者的角度来说,原因其实不难找。电机这种东西,特性太“直球”。当你一脚电门下去,电流催动着马达直接给你最大扭矩输出,哪怕是最佛系的大妈开上这车,零到一百的激烈感受也能堪比狠踩一口红牛。相比之下,燃油车就像老先生下棋:慢慢铺局、力量温和,虽然不够快,但平顺得让人心安。配上CVT变速箱,日系买菜车开起来就像温吞的粥,顶多粘稠点,绝没有让你吐出来的风险。
电车的强大,恰恰也是它最“拉仇恨”的原因。电机不像燃油发动机那么克己,没有逐级递增的温柔,它的加速就是全或无。再加上电车的另一个特性——几乎听不到发动机轰鸣。作为小动物的人类,往往是通过噪音、震动来判断运动状态的。安静的电车让感觉神经没了提示,惯性却在悄无声息地冲击着身体。心理预期全无,呕吐感拔地而起,这和多年相伴的家用燃油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家庭氛围”。
当然,电车企业不是没想到这个问题,定制的各种“舒适模式”、能量回收调整,甚至模拟“燃油车轻微震动”的高级路感模式,怎么看都有点像医院给病人配的防呕晕手环——多少有点安慰剂色彩。就算技术人员信誓旦旦说能“降低七成晕车率”,只要董璇或者你我妈在车上脸色一变,车主的心理阴影面积还是要加倍预订一份。
家庭用户要什么?大部分人追求的是“不知不觉地到家”,而不是“极速快感挑战极限”。可惜,电车的核心卖点,却和家用需求有点错位。以前的车评节目热衷于测极限,喷射激情。可真上了家庭主妇的采购清单,没人在意零百几秒,车里能不能睡个踏实觉才算数。
这一点,有的电车厂商心里明白,却没法承认。毕竟产品手册写着零百x.x秒,不好意思往后拖。结果推广时捡了“性能”,落了“舒适”,花钱请了明星秀科技,谁知镜头一转变成晕头转向的“反向带货”。这下不用竞争对手来下套,自己给自己挖了坑。专业人士站在圈外看到,也只能笑笑:资本市场危机公关附身,公关小哥恐怕已经想撕掉当初拍板的活动策划案了。
说到底,大家都想在潮头浪尖上,把产品打造成“既能冲破速度极限,又能让奶奶安睡”的全能车。理想很丰满,现实如董璇脸色一样清淡。即使加上各种姿态、减震、回收的“辅助设施”,当核心动力逻辑没变,用户体验就很难发生本质性逆转。毕竟家庭车最底线的需求,不是让你追求刺激,而是上了车还能无聊地玩手机、补个觉,别被晃到怀疑人生。
说回来,晕车这事,可能会是未来电动家用车市场的一道坎。企业当然可以选择继续在加速、马力、黑科技上内卷,也可以勇敢承认:“我的车主打安稳,零百十秒起步,但能让你家里老人孩子都坐得舒服。”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品牌愿意把技术炫耀放到一边,为一小撮“不晕车”的家用体验另起炉灶。
毕竟,站在“技术进步”的风口,是件让人自豪的事。承认自己造的电动车“不适合家用”,没准还得面对董事会怒目圆睁——钱都砸下去了,怎么可能只榨出一份安稳和无聊?
这场电车企业“自证其病”的公关翻车,是一次教科书式的案例。家庭用车的真实需求,被加速和性能的“技术快感”压过、忽略了。也许,主管们心里也觉得尴尬,可嘴上还硬撑着那句“我们会优化体验”。
只是,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会不会有人,真正从“晕车体验”出发,把家庭的舒服放在第一位,而不只是追逐下一秒的破百神话?老问题,留给各位车主思考吧。毕竟,一辆车究竟该陪你去冒险,还是安心回家,答案不在实验室,也不在厂商的宣讲词里,就在你每次到家时的那一口叹息中。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