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豪赌”小鹏

何小鹏,这个“不听劝”的男人,为何敢拿真金白银“豪赌”小鹏汽车?

朋友们当初给他出的主意,听起来简直像个玄学大师的指点。

他说,有朋友建议他把公司名字改了,理由是这名字一换,销量立马翻倍。

我听到这儿,心里就直犯嘀咕,这哥们儿是觉得何小鹏不懂风水,还是不信科学?

何小鹏,“豪赌”小鹏-有驾

“小鹏”这俩字儿,到底犯了什么天条,能把销量给压住?

可转念一想,这事儿还真就不是空穴来风。

一个企业的名字,尤其是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往往承载着争议和压力。

但何小鹏偏偏就“不听劝”,硬是顶着这股劲儿往前冲。

他不仅没改名,反倒用一次次真金白银的增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跟小鹏汽车牢牢绑在了一起。

这股子“豪赌”的劲头,让当初那些看笑话的人,现在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感慨一句:这名字不改,销量照样翻倍。

说起小鹏汽车的命名,那可真是个意外。

最初的创业团队,本打算把公司叫做“橙子汽车”,寓意清新、活力、创新。

听着就挺舒服,就像夏天的第一口橙汁。

结果,一查商标,傻眼了,人家早就注册了。

何小鹏,“豪赌”小鹏-有驾

巧的是,“小鹏”这俩字儿当时还能注册,再加上何小鹏在互联网圈子里响当当的名声和人脉,大伙儿一合计,就这么定了。

可这名字一公布,争议声就没停过。

有人觉得太个人化,有人觉得没气场,跟造车这个大事业不太搭。

那会儿的小鹏汽车,就像是个刚出道的艺人,没作品,光靠名字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但何小鹏似乎压根没把这些议论放在心上,他心里有更重要的事儿,那就是怎么把小鹏汽车带出困境。

你看今年小鹏汽车的销量,简直就像是坐了火箭,一路狂飙。

从今年1月份的30350台,到8月份的37709台,实现了“八连增”,这增长曲线画得,那叫一个陡峭。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创始人减持套现的故事我们听得太多了,可何小鹏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三连增”,用自己的钱给公司打气。

这三次增持,每次都踩在了关键节点上,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抄底”和“追高”。

2022年,小鹏股价跌到了13.37美元的谷底,市场一片唱衰。

那时候,何小鹏站出来,豪气地表示:“企业将积极行动回报股东支持”,还说G9的发布将开启强劲新产品周期。

何小鹏,“豪赌”小鹏-有驾

这波操作,简直是把自己的脸面和身家都押了上去,他心里明镜儿似的,这会儿不增持,更待何时?

两年后的2024年,MONA车型上市初期,销量开始显现拐点,何小鹏又毫不犹豫地斥资1亿港元增持。

他就像个精明的猎手,总能嗅到猎物气味的细微变化。

到了今年,公司发布了史上“最强财报”,股价都飙到80港元了,按理说,这时候套现离场才是常理。

可何小鹏呢,不仅没跑,反倒“高位追涨”,再次砸下真金白银,买了310万股A类普通股。

这波操作,让圈里人都摸不着头脑,他到底哪来的底气,敢在最高点还往里冲?

这种反常识的举动,恰恰说明了他对小鹏汽车未来发展的极度自信,他可能觉得,现在的高点,未来看不过是个小山坡。

何小鹏的这份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

它的根源,在于小鹏汽车十年如一日的“全栈自研”战略。

他不止一次说过,他们跟传统车企和软件公司的根本区别,就是他们坚持自己搞核心硬件和软件技术。

这听着有点像句空话,但小鹏汽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分量。

何小鹏,“豪赌”小鹏-有驾

就拿他们自研的“图灵芯片”来说,耗时五年,砸了2亿美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芯片流片成功后,性能直接炸裂,搭载在小鹏G7 Ultra上,整车有效算力高达2250TOPS,是同行旗舰的3到28倍,简直是碾压级别的存在。

更绝的是,他们还搞出了“一舱双旗舰芯”的配置,给智能座舱也配了一颗专属的图灵AI芯片。

这就好比一辆车装了两个超级大脑,一个管开车,一个管座舱,让车子不仅能跑得快,还能“想得深”。

这种技术壁垒,可不是砸钱就能轻易复制的,它需要时间、耐心和持续的投入。

何小鹏豪赌的,不是一时的销量数字,而是小鹏汽车在智能化浪潮中的绝对领先地位。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小鹏汽车正在讲述一个“新故事”,一个关于“AI出行生态”的宏大叙事。

他们的野心,早已不限于传统的造车。

何小鹏把公司的未来分成了三块:AI汽车、A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飞行汽车“陆地航母”。

这可不是个概念图,它将在2026年量产交付。

何小鹏,“豪赌”小鹏-有驾

小鹏汇天最近还宣布,开始全国招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说明他们已经把商业化落地的路线图都画好了。

另外,他们的“陆地航母”生产许可证(PC)申请也获得了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资本那边也给力,刚完成了2.5亿美元的B轮融资。

这些实实在在的进展,让“飞行汽车”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而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再看看他们的人形机器人IRON,已经开始在工厂里搬运、质检,甚至去门店当销售。

你没听错,一个机器人站在你面前,给你介绍汽车的算力、空间、续航,这画面是不是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

这些“新故事”,正是何小鹏敢于“高位追涨”的底气。

他赌的,是小鹏汽车未来估值的无限可能,是AI与出行融合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在今年3月,何小鹏还拿到了一笔特殊的激励,价值25.53亿港元的限制性股份单位。

但这笔钱不是白拿的,兑现条件是小鹏汽车的股价要在十年内达到250港元、500港元、750港元这三个门槛。

这等于是一场十年的长跑,何小鹏用自己的个人声誉和财富,再次与公司的命运深度绑定。

这不仅仅是激励,更像是一种“军令状”。

从当初名字被吐槽,到如今用真金白银豪赌未来,何小鹏和小鹏汽车早已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他们是相互成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进退共同体”。

当初那个劝他改名的朋友,现在回头看,是该为小鹏的成功高兴,还是该默默反思一下,自己当初的建议,是不是太小瞧了这个“不听劝”的男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