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来电:“开车不花钱,还赚钱!”如此诱人的口号,恍惚让人觉得未来已至,绿能账户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切实可行的现实。
先来回顾今天发生在中国重汽莱芜智能工厂的一幕。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记者见面会,主题是“‘链’出新能源”。中国重汽、魏桥汽车、特来电、丰元锂能,四家企业同台亮相,既是发布也是推介,还不忘现场展示。大家齐聚一堂,目标明确——用优质产品证明山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已曲线完美,可以无愧国家新能源基地的称号。
记者也并不闲着,抛出一个关键问题:“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怎么保障?”国家工信部刚刚发布了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标准,动力电池必须“不起火、不爆炸”。电池厂商和车企都在发愁,充电运营商也被点了名——你们,有什么技术能管控安全?
特来电副总裁赵健给出的答案很直接:充电网最大的价值是“保障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的安全”,这一点比钱包能否赚得更多还要关键。为何大家如此忧心忡忡?新能源汽车之所以令人不安,不是因为发动机变成了电机,而是因为带了一块“大号移动炸药包”。电池一受挤压、撞击、热失控,分分钟上演“电光火石”,车还没跑远,人已心跳加速。
新车都经过层层把关,研发、生产、制造、质检环环相扣,问题微乎其微。难的是旧车。三年五载,十年八年,碰撞过、水淹过、暴力驾驶过……车成了“老弱病残”,隐患像贼一样悄悄潜伏。特来电怎么办?跟医院一样,充电网每次给车“体检”,记录温度、SOC、电池电压等各类数据,异常及时预警,防范于未然。硬件层还有BMS、CMS协同防护,从数据到装置,做到内外兼修。
犀利一点说,很多人的“用车观”还停留在汽油车时代,觉得只要车轮能滚就算健康。事实上,你越野、你磕底盘,一路激情飞扬,底盘与石头“亲密接触”,电池与防护结构难免“伤筋动骨”。这些隐患在充电网的监控下,无一遁形——连温度温差都能查出来。这样看来,充电网实际上就是新能源汽车的“保健医生”,诊断、监控、防治一条龙服务。
不仅如此,特来电还在布局未来三大“革命级”充电时代。
首先,无人驾驶。想象一下,人都不用开车了,还有谁会辛辛苦苦下车拔充电枪、扫码、刷卡?如果充电桩不能自动化升级,未来就只能当“僵尸桩”晒太阳。特来电做模块化、分体化,自动化升级只需更换终端,80%资产原地保值,远胜那些需要整体推倒重来的传统充电桩。
第二,超充时代。5分钟充满一台车,听起来很美。但人不挪车怎么办?一台车霸占着500kW资源,投资人资金“躺尸”,电网负荷紧张——超充很容易变成“超亏”。特来电升级为智能共享超充,能调度电流,1号车充满后自动给2号、3号车充电。“人走电不走”,资源利用率高、投资收益率更高。智能调度,技术迭代,轻松碾压“快就是一切”的老旧观念。
第三,虚拟电厂新时代来了。微电网、储能网、充电网,彼此联手,彻底解决分布式光伏难以消化、难以变现的痛点。产业链要打通,上游新能源发电、中游电网、下游充电,传统模式直接锯断了创新的脊梁。特来电新玩法,充电站边上铺满光伏,太阳好的时候充车、存电,风大的时候也不闲着。工厂有多发的电,优先充员工车,然后电再回供工厂、甚至直接挂到电网,随时套利、电价随时投机。下雨没太阳?昨天充进车里的电“倒腾”一部分出来,不仅不给员工添麻烦,还能顺手送他们一点奖励。
青岛某工业园示范效应拉满——屋顶发电,每天输出3万度电,厂区只要1.7万度,剩下的全让1500台电动汽车帮忙储存。电动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简直就是活动的“能量银行”。工厂用不完的电,员工随便充,每放一度电还奖励三毛钱。结果,员工“开车不花钱”,工厂“用电不高峰”,一年节约170多万元,绿能账户实打实。换算一下,如果千园万园这样做,绿电就不再只是口号,碳中和目标也不再是纸上谈兵。
特来电的创新并非被市场逼着走,而是走在市场前面。赵健说,“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需要什么”,这话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却正好反映了这家企业的思路。新能源汽车时代,充电网不只是配角,而是产业变革的主角,对电动汽车和绿色能源的深度融合,正从山东出发,向全国蔓延。
细思极恐,原来“开车还赚钱”真的不是玄学。新能源的未来,或许已悄然逼近你的停车场。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