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风口遇冷,新玩家扎堆,蛋糕不够分!

最近汽车圈里,大家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可能就是增程式电动车了。

这东西几年前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还觉得它不伦不类,算不上真正的“未来”。

可没想到,理想汽车、问界这些品牌硬是靠着它,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里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了很多人眼里的“香饽饽”。

一时间,好像所有车企都觉得找到了财富密码,纷纷下场,也想来分一杯羹。

增程车风口遇冷,新玩家扎堆,蛋糕不够分!-有驾

但是,市场就像天气,说变就变。

时间走到2025年,这股火热的增程车潮流,似乎突然踩了刹车,而且是急刹。

咱们不凭感觉说话,看看最新的数据就明白了。

根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乘联会发布的2025年7月份报告,新能源车的整体形势那是一片大好,买新能源车的人已经占到了所有新车主的一半以上,达到了54%,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可就在这片繁荣景象里,增程车的表现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具体来看,7月份纯电动车卖了60.7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5%,势头非常猛。

插电混动车卖了27.8万辆,和去年比基本持平,算是稳住了阵脚。

而增程式电动车呢?

只卖了10.2万辆,不但没增长,反而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0.4%。

这一下滑,在整个欣欣向荣的新能源市场里就显得特别刺眼。

如果把时间拉长看,从1月到7月,增程车的累计销量虽然涨了12.1%,但和纯电动车35.2%的增幅、插电混动车25.2%的增幅一比,就明显慢了不止一拍。

那个曾经被很多人看好,甚至期待能和纯电、插混平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增程车,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最根本的矛盾非常直白:市场上分蛋糕的人,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蛋糕变大的速度。

我们先来看看15万左右的主流汽车市场,这是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买车的价位。

在这个领域,纯电动车几乎是以碾压的姿态在扩张。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电池的成本降下来了,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纯电动车,现在价格越来越亲民。

另一方面,我们身边的充电桩越来越多了,无论是小区、商场还是高速服务区,充电的便利性大大提高。

现在花15万块钱,买一辆纯电续航能跑500公里的车,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

这就直接挤压了同价位增程车的生存空间。

本来,增程车在这个价位最大的卖点就是“没有里程焦虑”,可现在纯电动车的续航越来越长,充电越来越方便,大家的焦虑感自然就降低了,增程车的这个核心优势也就没那么突出了。

增程车风口遇冷,新玩家扎堆,蛋糕不够分!-有驾

更关键的是,这个价位的增程车普遍存在一个硬伤,就是为了控制成本,电池装得比较小,纯电续航通常只有150公里左右,日常通勤可能刚够用。

一旦电池的电用完了,车子就得靠那个小小的发动机一边发电一边驱动,不仅动力体验会变差,油耗也高得让人心疼。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零跑汽车。

他们家的车型,卖得最好的永远是纯电版,增程版更像是一个补充选项,给那些实在没有充电条件的用户一个选择而已。

甚至在他们最新推出的10万级别的车型里,干脆就直接取消了增程版本。

这说明在主流市场上,增程车想要和纯电动车正面竞争,确实非常困难。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最早一批购买增程车的车主,比如理想ONE的车主,现在也陆续进入了换车周期。

根据一份行业报告的调查,超过六成的早期增程用户,在换第二辆车的时候,都选择了纯电动车。

有汽车销售就坦言,自己店里就接触过好几个把理想ONE换成极氪或者小鹏的客户,理由都是相似的:“家里能装充电桩了,平时用电便宜又安静,实在没必要再背着个发动机了。”

说完了主流市场,我们再看看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

这里曾经是增程车创造神话的地方,理想和问界凭借精准的定位,满足了中高端家庭用户的需求,可以说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但问题是,这片富饶的土地,现在涌入了太多的淘金者。

光是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过15个品牌扎堆推出了自己的高端增程SUV,大家都想复制理想的成功。

可是,市场容量并没有跟着一起膨胀。

相反,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高端消费市场还出现了一点降温的迹象。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7月份豪华车的零售销量同比大幅下跌了20%。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就不大的宴会厅,突然挤进来一大群想吃饭的人,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吃不饱。

即便是作为领头羊的理想汽车,7月份的交付量也从之前的高峰期明显回落。

问界也是依靠M9和M7这两款明星产品才勉强稳住了局面。

对于那些后来跟风的品牌来说,日子就更难过了,很多车型上市后雷声大雨点小,最终很可能就成了这场混战中的“炮灰”。

增程车风口遇冷,新玩家扎堆,蛋糕不够分!-有驾

那么,增程车是不是就真的不行了呢?

其实也未必。

虽然想在整个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梦想可能破灭了,但它正在悄悄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个解决里程焦虑的“备胎方案”,升级成了一张通往“豪华”的门票。

这个转变的核心,就是用更极致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的痛点。

增程车主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就是“我可以不用油,但车里必须有油箱”,为的是那份万一没电的踏实感;平时能用电就用电,因为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

针对这个心理,2025年的新款旗舰增程车开始了一场疯狂的“内卷”:堆更大的电池,上更快的快充。

比如,有的新车直接装上了63度的超大电池,纯电续航里程超过了330公里;还有的车型更夸张,不仅电池容量更大,还用上了800V高压快充技术,纯电续航目标直接瞄准45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车主来说,他们日常95%以上的出行,完全可以把这辆车当成一辆纯电动车来开,那个作为“心脏”的增程器,可能一年到头也启动不了几次,彻底变成了一个放在后备箱里的“保险”。

虽然有人会调侃说,开增程车就像背着个发电机到处跑,但用户心理是很诚实的:我宁愿让这个发动机闲置,也比长途出行或者节假日高峰期在充电站排长队要安心。

这种花钱买来的、绝对的、甚至有些多余的安全感,恰恰是高端用户愿意支付溢价的关键。

更有趣的是,这种做法还改变了成本和利润的逻辑。

过去,增程车的一大优势是比同级别的纯电动车便宜。

但现在,当这些旗舰增程车堆上了大电池和昂贵的快充技术后,它的制造成本甚至已经超过了同级别的纯电动车。

但这反而成就了它的新身份:当一辆车用料足够猛,技术足够新,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它就顺理成章地被打上了“豪华”的标签。

理想L9之所以能实现超过25%的超高毛利率,秘密就在于此。

对于那些想冲击高端市场的汽车品牌来说,向用户解释为什么一辆增程车可以卖到四五十万,远比解释一辆同样价格的纯电动车要容易。

因为它既提供了电动车的智能和静谧,又用一个“永不断电”的承诺,彻底打消了用户的最后一点顾虑。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2025年1到7月的数据显示,增程车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中的占比其实还不到10%。

这说明它从来就不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大众化方案,而更像是一个针对高端细分市场的精准解决方案。

技术路线本身没有绝对的输赢,只有是否适应市场。

增程车的这场风波告诉我们,盲目跟风的企业最终会迷失方向,而那些能够精准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解决特定用户群体核心痛点的玩家,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稳稳地切下那块利润最丰厚的蛋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