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瘦小的保安,手里拿着根烟,站在烈日下发呆,眼前一辆“七折宝马”闪着亮光驶入展厅。几步之外,打着红底白字的横幅挂在四个品牌logo下:‘清仓特卖,不要利润要生存’。空气里浮着汽油味,外面却听不到几声发动机的轰鸣,全是电流在地板下游走。你站在成都车展门口,会不会也和那位保安一样,怀疑自己是不是进了错门?——曾经耀武扬威的外资品牌,今天能不能‘活得够久’,成了最大悬念。
说实话,这种“不按套路杀法”的竞争,不止一次让人怀疑,新能源汽车赛道是不是哪部血腥美学的现场实录。2018年以来,号称有487家“车厂”排队进场,每个人仿佛都发现了新大陆、都要摘果子的“造车新势力”,但今天真正还有脉搏的,也只剩下了129家。用尸山血海来形容,并不夸张。能笑到最后嘛?看看今天的年报,答案八成都写在脸上了。
这故事里很难有人真的轻松。小米汽车大张旗鼓地入局,刚开售没多久就因为“安全原因”召回了11万辆SU7;投资教父巴菲特转身清空比亚迪,连一句“再会,老朋友”都没留,推脱理由更是“有了更好用钱的地方”——典型的老派华尔街幽默,听者无语问苍天。
不过,冰冷数字才不会和你开玩笑。2025年上半年,前10强自有品牌中,8家都在苦哈哈地吃亏本饭。哪怕增速惊人,像零跑汽车、北汽蓝谷、小鹏,都跨进了130%增速大门,却离盈利还远着呢。再加上产线被法院强拆的“保时泰”(众泰汽车),直接把‘躺平’玩出了新高度。你说死亡是终点,但在造车界,停工可能早已成了不死不活的行尸走肉状态。
资本扎堆,是赌谁“成龙”,也不怕埋在哪里“成虫”。毕竟,中国汽车产量、销量屡创新高,2024年预计分别达到3128万和3143万辆,新能源车独占将近41%的份额,燃油车成了快落山的夕阳。国际豪强惨烈打折卖车,大众奔驰奥迪“腰斩价”,厂家痛到骨头里。但讽刺的是,车卖掉了,肉谁吃?市场规模不小,利润可不是人人都分得到。
德国大众的惨剧细节尤其耐人寻味。工会和公司几十年谈得热火朝天,搞笑的是,劳资双方最后都从中国市场获取“润滑油”。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市场打嗝都能地震。当前大众无力反哺,居然要靠关闭工厂要挟工会妥协:不涨工资就罢工,反过来公司说关厂也能谈判。最后劳资双方一拍即合,各让一步,剧情跌宕起伏,难怪编剧都想写入职场剧里。
外面资本热得烫手,门内却是抱着冷水浴缸瑟瑟发抖。不少科技公司还在跃跃欲试。小米已经冲了进来,追觅科技说要造中国的‘布加迪威龙’,豪掷千金砸出品牌。有朋友问我是不是疯了,行业都在吐血爬地,还要继续当赛道的“韭菜”?原因很简单,中国楼市死了,GDP少了个坨,一堆房地产链产业相继塌方。这个空洞,只剩汽车能顶上——新造车产业链之长、市场份额之广、政策扶持之“无微不至”,就像发现金矿一样,哪怕知道外面埋着无数“僵尸车企”,大家还是得试一试。
当然,产能过剩的幽灵已经在招手,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和过去的光伏、钢铁、化工奇迹一脉相承。中国制造业的能量没地方发,最后求生路只有一个:出口。但出口这条路可没国内这么宽,一是各国传统大厂搞行业壁垒,二是外界对电动车的信任度还停留在“易爆炸、保值率低、数据安全堪忧”的“都市传说”阶段。更好玩的是,老外有电动车控告全自动剐人、黑客入侵自家数据的新闻成了常态,似乎买个新车随时都能进悬疑剧。
顺便插句职业自嘲,干这行看惯了闹剧,偶尔也想笑。资本当年吹牛的“千亿市值、百年老店”,最后尸骨堆满沙滩,连一声招呼也没有,现实比段子手还幽默。至于谁是赢家,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是想着“干死对手”,只是希望苦熬几年能有个“好价钱”卖身,能收点桌子上剩菜。
但和大多数“剧场杀青”不一样,新能源汽车的舞台幕布还远远没有落下。市场冰火两重天,头部公司奔着世界500强直冲大气层,底部公司则像演活了‘夜半无人尸横街’的桥段。行业战局会不会真的只剩下15家?专家说得头头是道,可谁也不能保证两年后,比亚迪还能不“黑天鹅”来一翅膀。
所以问题来了:全球最大制造业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造出下一个百年产业,也许就像当年的诺基亚、柯达——时间到了,枭雄们也会被一茬一茬割倒。丛林法则没有对错,只是在提醒所有人:蛋糕越大,狩猎的人越多;而且蛋糕还是电动的,谁能保准哪天不会短路。
故事写到这儿,尘埃未必已落。你要问我谁会赢?或许应该先问,这条赛道真正的“终点”到底是什么,是钱,是技术,还是一句“我还活着”?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