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最近很多人换车都瞄准新能源了。数据说,截止到9月10日,今年以旧换新申请量已飙到830万份。想象一下,每个工作日差不多有4万申请,平均每分钟就有30多人开始折腾。这数字,估算不准,但得有一定的可信度(样本少、估算)。消费者对新能源的热情真是火焰般蔓延。
我一早在车库里擦车,突然想到,像我这种老司机,平时看市场变动,买车都比较理性。据说,换新车最难的就是买车这事儿。尤其补贴政策层出不穷,政府像在玩拼图游戏一样,拼出一套看似激励满满的补贴盘。你有没有觉得,其实不光消费者在盯补贴,供应链、渠道也在紧张地打游击?像我认识的销售,说:年前都不敢背太多车,怕吃亏。 这不,就算抢到补贴卷,也得拼手速。济南那次,补贴卷变成了秒杀,几乎没有人抢到:0.1秒就结束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补贴算法截图。我们心里都知道,那一秒的欲望值,远远超过补贴本身。而这,又引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这么拼这个?我觉得一部分原因是,新能源车的售价差不多都在12万到20万之间,补贴拿走一半,效果还不错了。拿大数算的话,补贴能节约个1-2万。也就是说,买车成本战线其实很紧。供应链上,很多零件厂都在边缘徘徊,好比春天快来了,油菜花要开一样。车厂搅动供应链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有限的原料和零件供应。我知道,有朋友问:供应链那么复杂,难不难?我也曾怀疑,竟然还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比喻——就像买菜,一斤菠菜要争抢,最后都得看谁快。
这样说吧,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满城飞,其实反映的是一个行业的火热。但你有没有想过:补贴背后,是不是也意味着,整个汽车产业撑得不太稳?我觉得,这不一定,全行业都在追赶‘政府补助’这个救命稻草。实际上,这些补贴就像家里节约用油心得上写的,只是在火上浇油——心里知道,这只是一时的救急,长远还是得依赖技术走量。
讲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不是有人喜欢买补贴车,纯粹就看价格优惠这种东西?难不成,消费者的理性真的那么理性吗?我有个疑问:为何在一些城市,补贴政策变得越发随机——就像济南,补贴卷秒杀式,根本没有公平可言。那是不是,也有人在想:这样折腾,究竟谁受益?难怪有人说,补贴变成玩场子。
其实自己也有点怀疑,像我这种爱看市场的人,觉得很多人其实更在乎车的实用和用起来的感觉。我记得有个朋友,他说:我不在意补贴多少,反正我只要开得舒服。但问题是,很多新车的配置、体验其实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也就剩下牌子和价格区别了。比如说,某两款同价位的车,一个的后排座椅更宽、更好调节,开在高速那叫一个稳;而另一个则反应敏捷,操控感强。差在哪里?大部分差别不是技术,更像是心思——调校、用料、供应商合作的水平。我觉得,关键其实都在供应链的灵活性。比喻就是,你订一份菜,原料供应不稳定,味道都可能变。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新能源车订单爆满,但制造环节到底忙不忙?我觉得,大厂应该是在排队——像快递公司派件一样排队,空闲时间越少,效率其实越差。它不像工厂那样,一开机就能源源不断生产,而是得等着原材料到,这是我没细想过的:制造过程是不是比想象中复杂。额,说到这我又想起,销售也说:我们车还是靠订单+补贴推的。那我是不是可以猜测:当补贴开始缩水或者调整,会不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的热潮?
我还记得去年有个朋友说:就算补贴退了一些,大家还是得买。说得也有道理。其实换个角度看,像消费者,追逐补贴就跟追打折一样,简单粗暴。可你知道吗?我觉得,真正的价值还是车的实际体验——比如我们之前讨论的底盘调校、悬挂表现、静音效果,这些东西才是用车的根本。你问我:这些配置,实际上有多大差别?我答不上,但车的质感比补贴更抗磨。(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经常琢磨:假设每台车百公里油耗是7升,新能源车能做到0.2升左右,虽然我没细算,但大概也就节约个0.5公斤油吧。假设每升6元,算下来每公里省费3分钱?(这就算很粗糙的算法了。)说到省钱,我还知道有个修理工,经常跟我抱怨:现在车多了,维修贵了,心累。 这又让我想到:新能源车的维修成本究竟会不会低?有人说,少了动力总成那些复杂的零件,维修就简单了。但我觉得,电池组出了问题,反而麻烦得多。
说到电池,它是不是也藏着爆炸隐患或者隐性腐蚀?我天马行空猜测:难道厂商在电池寿命上其实也在赌?毕竟,电池是核心零件,用料好的,技术先进,成本高得离奇。像我这个对技术不专业,但看得出,很多车的电池容量都在70-100千瓦时之间。这么一算,续航里程大概都在400到600公里(估算,不一定准)。是的,安全和续航矛盾似乎永远都在拉锯。你遇到过电池膨胀的车吗?我听说,卖掉的二手新能源车,很多都需要拆开检修,真是热锅上的蚂蚁。
说到换车这事,我心里还是有点嫌麻烦。买车不就是个盼着开得舒服的事儿吗?为什么非得想着那些可以玩的技术?比如说,自动驾驶、语音控制,听得人一头雾水——其实未必用得上。你有没有试过,用到一半才发现智能系统反应慢得像老爷车?或者,自动泊车,那不是仁慈,更像临场失误。
我想,也许我们都太着眼未来了,忽视了手边的细节。最实在的,还是一辆车能稳稳当当地跑。比如上次路上堵车,身边有人抱怨:手机里导航怎么还卡?我心里暗笑: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心态。车里的人都在追求智能化,可不曾想,跑得快不如跑得稳,调校得好才是真的长久之计。说不定,未来的技术会变得更加人性化,像那个修车技师说:你们这帮年轻人,车子跑得快,但心也快。
谁知道呢?也许下一秒,补贴来的更猛,也许新能源的口碑会变得比我想象中更好。但我心里隐隐觉得:真正留在心里的,还是那每次踩油门时的感觉。这一点能不能摸得着,似乎有点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