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只要一聊到汽车,好像话题总绕不开新能源车。
电视上、手机里,到处都在说新能源车有多厉害,渗透率又破了新高,好像我们开了几十年的汽油车,一夜之间就成了要被淘汰的老古董。
特别是看到一些新闻,说欧洲那边计划到2035年就不卖新的燃油车了,国内的政策也在一个劲儿地鼓励大家换电车,不少开着油车的朋友心里都开始犯嘀咕:这油车,是不是真的要开到头了?
咱们手里的这台车,会不会过几年就成了没人要的铁疙瘩?
今天,咱们就别听那些危言耸听的,静下心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件事,看看油车的前景到底怎么样,是不是真的像大家担心的那样,马上就要凉了。
首先,咱们得看看那些让大家感到压力的政策。
很多人一听欧盟2035年要禁售燃油车,就觉得这是全世界的趋势,油车的末日到了。
但其实,这事儿里面有门道。
欧盟在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留了一个很关键的“后门”,那就是允许使用“合成燃料”的内燃机汽车继续销售。
这个合成燃料是个什么东西呢?
说白了,它就是一种人造汽油。
它的生产过程很有意思,先用风力或者太阳能发的电,去把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然后再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让氢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最后就变成了可以加到汽车里的液体燃料。
因为生产它的时候吸收了二氧化碳,燃烧它的时候又排出了二氧化碳,一来一回,基本上就实现了碳的平衡,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
像保时捷这样的传统跑车品牌,就特别看好这个技术,他们已经在国外投资建厂,专门生产这种燃料,目标是把成本降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水平。
这就说明,即便是在最激进的欧洲,内燃机本身也并没有被判死刑,只是对它使用的燃料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
再把目光转回我们国内。
我们的政策其实更讲究智慧和策略,用的是一个叫做“双积分”的办法。
这个办法不像欧洲那样一刀切,它更像一个管理工具。
简单来说,汽车厂家生产新能源车,就能得到正积分,算是奖励;如果生产的油车油耗太高,超过了国家标准,就会产生负积分,算是惩罚。
到了年底一算账,如果一家车企的负积分太多,就必须想办法弥补,要么自己多生产点新能源车把分挣回来,要么就得花钱去向那些新能源车卖得好的企业(比如比亚迪)买他们的正积分。
这个政策非常巧妙,它给所有车企都上了一道“紧箍咒”,逼着大家必须向新能源方向转型。
但同时,它也给了企业选择的余地。
你看像丰田这样的合资品牌,他们就走了另一条路,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技术。
他们的混动车非常省油,也能拿到不少正积分,所以即便他们纯电车卖得不多,整体上也能满足政策要求,而且车还卖得特别好。
这说明我们的政策目标是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地转型,而不是要把油车一下子全部消灭掉,是给了高效、节能的燃油技术留下了发展空间的。
其次,我们再聊聊技术。
很多人觉得,现在电车的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什么快充、长续航、智能座舱,听着就很高科技,而油车的发动机技术好像已经几十年没变了,没什么新意了。
这个看法其实有点片面了。
新能源车这边的技术进步确实很快,比如有的新电池,号称充电十几分钟就能跑几百公里,续航里程也直追一箱油的燃油车。
国内的增程式电动车,平时在城里开完全用电,零油耗,跑长途又有发动机发电,彻底解决了续航焦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油车技术其实也一直在悄悄地进化。
就拿刚才提到的丰田混动来说,他们最新的第五代混动系统,有车评人实测下来,一辆中型轿车的百公里油耗居然能开到3升以下,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一箱油跑一千多公里轻轻松松。
除了省油,油车还在努力补上智能化这块短板。
过去我们总觉得,电车就像个智能手机,油车就像个功能机。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很多新款的油车也开始装配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和高级的辅助驾驶系统,比如奥迪用上了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大众的新车也用上了和很多高端电车同款的高通8155芯片。
油车和电车在智能化体验上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市场的真实需求。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用车环境千差万别,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电车好”或者“油车好”就能概括的。
虽然现在大城市里新能源车的比例越来越高,但那是因为大城市充电方便,政策支持力度大。
可你一旦把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地区,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西北、内蒙古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可能开上百公里都见不到一个充电桩,在那里,可靠耐用的油车依然是唯一的选择。
在东北的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对电池是严酷的考验,电车续航打折是普遍现象,而油车只要能点着火,就能正常行驶。
还有每年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场景,加油站通常是随到随加,五分钟搞定,而充电站前却常常排起长队,等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更何况,目前全国还有超过3亿的燃油车车主,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群体。
很多人的车还没到置换的时候,而且开了十几年油车,驾驶习惯、加油习惯都已经根深蒂固,让他们一下子换成需要规划充电路线、担心续航的电车,确实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所以,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油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在非城市地区和特定使用场景下,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综合来看,那些整天嚷嚷着“油车已死”的论调,其实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无论是从政策的导向、技术的进步,还是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看,油车的未来都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未来的汽车市场里,纯电车、混动车和高效的燃油车将会长期共存,各自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城里通勤、对智能化要求高的消费者可能会更多地选择纯电车;而对于经常跑长途、居住在充电设施不完善地区,或者就是单纯喜欢内燃机驾驶感受的人来说,一台省油高效的混动车或燃油车,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依然会是一个非常理性和可靠的选择。
汽车的能源革命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短暂的百米冲刺,油车的故事,还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