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能源车现在的更新速度,很多人心里应该都有数儿。这两年,你要是还拿着“买辆新车几年不用换”的思路看市场,很有可能买完半年就发现自己落伍了。这不,很多中国车企几乎把“迭代”玩成了跑分游戏,仿佛不快就不算在牌桌上。可问题也来了,这种“快”真就是好事吗?消费者真得了便宜吗?这个劲头背后藏着啥?值得琢磨琢磨。
咱们先掰扯清楚,这“迭代速率”到底咋来的。说实话,以前买燃油车,品牌三年小改,五年大换代,都是常态。造车要研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为一项新技术磨蹭好几年,大家都习惯了。这会儿进了新能源时代,一切都像摁下加速键。现在的中国车企,从上到下都像被追着跑,“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成了家常便饭,连路人都能用“年抛型电车”开玩笑。
这样的变化有根儿吗?还真有。敢这么玩,主要还是软件定义汽车、电子架构高度集成,再加上消费市场巨变,车厂有劲头,有工具,速度就快了。而且大家都明白一个理:新能源车的风口,就这几年,错过了就难追。中国市场人口基数大、年轻人接受度高、政策支持也强烈,车企抓紧这机会就是想实现弯道超车,争口气。
而且说白了,过去燃油车市场让欧美、日系把持的大局面,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咱们要想在新能源上攒优势,就得比谁迭代快、谁能拢住消费者心。举例子,比亚迪刀片电池、小鹏的智驾,都是靠高频更新抢占了技术高地。很多新品牌能掀起水花,一个劲发布新车,你说不是这种市场节奏推动出来的?
可问题来了,这个“快”,到底快到啥程度才算好事儿?是不是越快越好呢?咱想想,这几年是不是总听见有车主抱怨“刚买就降价”、“一换代老车瞬间不值钱”或者“新功能后来居上,我那款咋办”?你用“快迭代”抢了市场,但也容易让用户觉得心里不踏实,买东西像赶末班车,一不小心就被淘汰。
再说,这种“快”有时候还不是真快进步,而是“伪创新”。你仔细琢磨琢磨,现在改款的车,真有多少核心升级的?不少品牌的小改,其实就是给外观贴点彩条、车机换个皮肤、座椅增减点加热通风功能,就敢往外宣传“全面升级”,吹得山响。你花个几千几万买的新功能,可能本质就是软件开了个开关。这种改款,割得是韭菜,骗得是信任。用户心里能不气?所以才有一年三改、老车主维权、企业被围堵的戏码。你频频背刺自己的用户,迟早把口碑败光,到最后只能向新韭菜下手。
汽车不是手机。这话说了无数遍。手机一年更新、半年换款,成本低,用腻了扔掉都不心疼。汽车毕竟大件,买回来就是几年、十几年用的东西,安全和耐用性要求极高。谁愿意买个“年抛电器”当座驾?当汽车变成“快消品”,那消费者图什么?怕就怕,车厂最后想着怎么短期收割、流量变现,而忘了造车这门手艺讲究的可不是噱头。
回头想想,这种节奏,是不是有点“为快而快”?有的人会说,这不也是市场倒逼创新吗?没错,市场要进步,大家得争,不能等着别人把你拍在沙滩上。可你得搞明白,技术创新得扎根,不能只会搞外观花活儿。更别提“OTA升级”跟真正全新技术落地完全不是一码事。OTA说白了也是把成熟功能提前锁进几个版本,慢慢推送而已。哪个品牌敢做真正“跨阶段技术变革”?还是说,真有突破还得憋好多年才敢上车?
再一看,国外经验也不全是落后。比如欧盟有规定,改款必须20%硬件升级才叫真改款。用这种规则管理,市场就能多点质感,少点套路。你看咱这儿某些品牌,哪有标准?今天出来个新功能,明天就勇敢地加个新标签,热闹是热闹,把算法、硬件和技术门槛搅成一锅粥,最后是消费者吃哑巴亏。
其实咱们都明白,现在新能源赛道确实机会难得,“速度为王”短期能激活市场活力。比亚迪、小鹏这些品牌冲出来,也说明“快”确实有效果,可问题是,等到泡沫消退、红利没了,你的技术底子跟不上怎么办?回头看合资大牌,迭代慢虽慢,但扎实。人家核心平台架构、动力系统、芯片安全,哪个不是往死里熬?技术严苛、测试周期长,就是为消费者兜底。那些真正卖到全球几十年、可靠性被认可的品牌,是靠哗众取宠玩出来的吗?
消费者要的是啥?最基本的是安全感和信任感。你说芯片能出错率百万分之一,电池要不上天、就要保险一点。这些是光靠改皮肤吸引不了用户的。你新功能一年一出,老车主心里只剩“我是不是被割了”,新车主开始担心“下单就过气”,大家都活得焦虑。
那怎么破?业界有说法——要“快慢结合”“提前预告”“正儿八经把路修齐全”。不妨也抄点作业,比如改款提前公示几年规划,别总是突然袭击;再比如车企内部也应设高门槛,不能随便“贴条”“换壳”就当新车发布。市场、舆论、政策三方也得多盯着点,别纵容伪创新套路。
可话说到底,这一切还得靠车企自己良心发现。你看,新能源车未来肯定还会迭代,软件、芯片、电池技术都有巨大空间。但怎么把创新做扎实,把速度和质量平衡好,这是真功夫。别忘了,买车毕竟不是买菜,消费者的钱袋子就那么宽。你前期靠快圈粉容易,后期品牌要真想走得远,还得回头补课、修好每一块短板,不然等到全球市场拼刺刀那天,靠营销的泡沫能撑多久?
现在看,中国新能源车市是高速路,也是试炼场。谁能在“快与慢”之间找到平衡,既能刷出存在感,还不会把用户信任刷没,谁就能从眼下这波红利里,起势又长跑。反过来,光想着快,不顾产品底线,不顾消费者感受,最后除了喧嚣啥都没剩。怕就怕,到时候市场冷静下来,一地鸡毛,没人愿再陪你玩下去。
哪来的那么多花样和短视,最后拼的还是谁台下练得苦、台上能站住。迭代不是目的,创新才是硬道理。用户虽追新,但更怕被坑;车企想长红,更得慢下来想想每次升级背后,自己的底气在哪。回头一看,全行业都冷静三分,消费者才敢真心买单,这才是好局面。现在的“快”,能不能活成后来被尊重的“慢”,这问题,你说值不值得好好想想?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