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海外推新车,认证难度大,合作拓渠道

这年头造车到底容易吗?不仅国内拼得你死我活,现在还要去海外“出海”,拼市场、拼销量、拼认证,不拼不行。慕尼黑车展上,零跑汽车凹了个造型,把新车Lafa5摆出来,还搞了个盲订。你说,一款新车在海外首发,意思到底是什么?是给欧洲人看的,还是给国内打气的?抑或是给同行提个醒,“我们开始玩真的了”。

其实更值得琢磨的是,为什么中国车企这两年拼了命往海外闯?有些人说市场饱和,有些说要全球化,其实归根到底,无非是生存压力大。国内一年自嗨几十款新车,卷到没得卷,你不走出去,怎么活?朱江明说得直接,如果不全球化,肯定没未来。那问题又来了,成功出海的“秘诀”是不是只靠钱砸出来的?零跑现在在海外投放车型的速度都快赶上“下饺子”了,可真就能下多少,卖出去多少?

大家都在强调产品和销售,一句话:产品OK,销售渠道OK,酒香也怕巷子深。可是产品“OK”标准是什么?电动车在欧洲能拿到认证就是第一难关。欧洲那一套“标准”,搞一款车认证得花掉半条命,你要适应欧洲用户的毛病,车辆还得不断修改。这时候你才发现——造一辆适合欧洲的车,和造一辆国内能跑的车,根本是两回事。还得兼顾本地化。

但这难题不只技术,更多是文化习惯和用户心理。比如在国内,你想象30岁的年轻人买车要“拉风”、要智能,要颜值。而欧洲市场平均用户四五十岁,对智能化未必买账,反而空间、织物座椅、功能实用这些是大事。你不服也得服,市场就是这样。朱江明他们能把网点搞到1700家,靠的其实也是欧洲合作方的“本事”,国内还没破千呢。你哪能一靠投资就迅速铺开,这里面“门路”“关系”,没有比做国内容易。

再说车的质感和定位,Lafa5的样子更有范儿,摸起来顺手,看起来也讨好,主要还是希望在人人都能接受的基础上,再偏一点个性、偏一点运动。Ultra版本没打算给你“性能怪兽”,电车本来就快,日常用根本卡不着极限。为啥电动车没必要追求“性能爆炸”?因为真正日常出行,比的不是“破百提速”,而是舒适、省心、安全、耐用。

智能化这块,零跑的路子也有点意思。海外市场,ADAS(驾驶辅助)就做最实用的L2,国内追求更高的L3。你想想,这是不是一个“人尽其用”的道理?给土生土长的欧洲大叔堆一大堆智能,谁买账?对他们来说,这些功能是先得好用、安全,再考虑“炫技”。智能化在中国就是家常便饭,没人再觉得新鲜;在欧洲可不一定,多的是老牌车企拼耐久、拼底盘,智能化只是“加分项”。

零跑海外推新车,认证难度大,合作拓渠道-有驾

更妙的是,零跑一开始走的是“走量车”思路,而不是要做一款特别小众的玩具车。你在德国市场,做两厢运动型,能卷得过大众、高尔夫这些老炮吗?肯定不容易。零跑有智能化、电动化这根“救命稻草”,但这不是万能钥匙。智能化会让新车在当地有独特优势,但最终还是要适应本土需求。Lafa5空间比凯美瑞还好,这算加分项,可大家选车真只看空间吗?习惯和认知,往往才是最难攻克的门槛。

一个中国品牌想在欧洲落地,除了产品硬实力,还得有如Stellantis集团这种“土著帮手”。人家把零跑引去德国,就是靠渠道和用户基础,顺便捎带物流。你是不是突然明白了,中国车出海,想成功,少不了找个“外援”。否则你手里有好车,没人卖、没人体验,能出货吗?

落在品牌和销量上,零跑希望国内和海外各占一半,不是想象,而是不得不这么做。国内市场千军万马,你不增加产品线,存量保持不变,都没法见得增长。二十万级的D系列还在规划,意思就是你要吃掉更多市场,你就得有更多品类去覆盖。但你延展得越广,竞争也越强烈。朱江明说竞品“像牛毛一样多”,这不是夸张。你说在中国做电车,只要价格差不多、体验差不多,竞品就能密密麻麻地把你包围了。这种“内卷”,打的是你不得不不断创新,不断降价,不断升级。这场竞争没有结束,“永远在路上”。

零跑海外推新车,认证难度大,合作拓渠道-有驾

这里就有一个有趣问题:中国造车军团出海,是不是也会复制国内的“内卷”?当下海外动不动就投6、7款新车,跟国内有啥区别?你是不是变成全球范围的“高速迭代”?而且欧美标准和文化分歧会让你学会适应、学会让步,最终造出来的东西,未必和国内一样。这种“一鱼多吃”却又不是简单的“全世界都适用”,让车企真正明白了“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

你再看销售渠道,零跑和Stellantis合作,51%控股零跑国际,很明显是希望借助欧洲巨头的力量。这种“站在别人肩膀上”的模式也许是中国车企出海的新常态。有人羡慕,觉得少走很多弯路;但也有人担心“丧失主动权”。你要用别人的渠道,别人自然有权利跟你分蛋糕,甚至左右你的定价和战略。

零跑海外推新车,认证难度大,合作拓渠道-有驾
零跑海外推新车,认证难度大,合作拓渠道-有驾

产品端的“平台化研发”,意思很清楚,用最小成本掏最大市场,做到左右舵都可以切换,认证指标、个性化开发全部都在同一个大平台之下。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越省资源越有追求,还是降低了某些追求?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冲突,但如果你不这么做,成本就撑不住,光靠“卖情怀”,谁买你的账?

销量目标也是一种心态的缩影。2025年月销10万还不行,2026年才有希望。你仔细想,任何一家中国车企敢对外说要用一年时间达到这种速度,背后多大压力?除了拼市场、拼产品、拼渠道,其实就是拼“耐力”。你能坚守几年,才能把量级推起来。谁都知道,起步容易,长期很难,什么时候品牌真正扎根了,那才算真正“全球化”。

所以说,出海这事,归根到底是所有中国造车企业的必选项。你自己做还是抱团做,是用本地化还是传统中国模式,都是重要选择。市场无情,谁都想活得久点。朱江明说市场化是最好调节机制,这话对也不完全对。不管你活得有多卷,有多拼,最后还是看谁手里的产品更扎实,谁能理解用户,谁能适应不同文化。否则你光有技术、光有渠道,有些地方还是突破不了。

许多人见到中国车企海外亮相,总喜欢问,“我们是不是就要颠覆世界了?”这话说得早了点。如今销量还只是试探,体量远未到美欧日的大鳄级别。更关键的是,你能不能收获全球用户的信任,而不是一时冲动。这才是出海的根本命题。

眼下零跑、国内一众造车新势力都在往全球化迈步,也在急着扩展产品线、提速、做渠道。这一切看着风风光光,实际上压力、挑战一大堆,所有门道都不是一朝一夕练成。你说“下饺子”一样出新车,真香吗?香,但不代表能吃得下。最终拼的还是你能不能久经市场考验,能不能在全球车市站住脚跟。

零跑海外推新车,认证难度大,合作拓渠道-有驾
零跑海外推新车,认证难度大,合作拓渠道-有驾

造车这事最后就是一句话:谁能在滚滚风浪中活得最长,谁就是赢家。而海外市场,正是中国车企学会“逆水行舟”的关键一课。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