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近日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销售额为332.2亿欧元,同比下降7.4%,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25.5亿欧元,同比下降29%,两项关键指标均低于市场预期。这一数据折射出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期的深层矛盾,也引发了行业对高端市场战略调整的重新审视。
从销量结构看,奔驰高端车型表现抢眼,AMG系列销量同比增长17%,G级车增长18%,E级和GLC分别实现32%和14%的增幅,印证了其“核心豪华+高端豪华”双线战略的有效性。但入门级车型销量下滑9%、纯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14%的困境,暴露出其电动化转型的阵痛。德国汽车行业分析师沃尔夫冈·伯恩哈德指出:“奔驰在燃油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正在被特斯拉、比亚迪等新势力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领域的突破所蚕食。”这种“技术代际差”直接导致其纯电车型在欧洲市场份额下降,尤其在中国市场,百万级车型市占率虽达28.6%,但纯电车型渗透率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区域市场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北美市场4%的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美国市场对GLE、GLS等大型SUV的持续需求,而亚洲市场5%的下滑,尤其是中国市场10%的降幅,则暴露出奔驰在电动化产品布局上的滞后。大中华区负责人佟欧福曾坦言:“我们正在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充电网络,但全新CLA纯电车型的量产计划直到下半年才启动。”这种“油改电”产品的迟滞,使其在与蔚来ET9、问界M9等本土高端车型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网友的讨论则更直指问题本质。有网友在汽车论坛留言:“奔驰的EQS设计像‘套壳燃油车’,智能座舱体验远不如新势力。”这种消费认知的转变,反映出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时代面临的价值重构危机。当特斯拉通过FSD软件订阅服务实现持续盈利,当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技术压缩成本,奔驰仍依赖燃油车时代的溢价能力,显然难以适应新竞争格局。
从更深层次看,奔驰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共性难题。德国工业联合会报告显示,2024年德国汽车业在电动化领域的研发投入占比已达28%,但供应链本地化率不足40%,这直接导致其电动化车型成本比中国品牌高出30%以上。奔驰虽计划到2026年将超充桩覆盖率提升至85%,但充电网络的建设速度仍落后于中国“新基建”的推进节奏。
短期来看,奔驰需加快战略车型的落地节奏。全新CLA纯电车型若能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中国本地化生产,或可借助“德国工艺+中国智造”的组合拳,在30万-50万元价格带打开局面。长期而言,其必须重构价值创造体系——从“硬件溢价”转向“软件定义汽车”,从“机械性能”竞争转向“生态服务”竞争。正如麦肯锡咨询报告所言:“到2030年,汽车行业60%的利润将来自软件和服务,传统车企若无法完成这一跃迁,终将被时代抛弃。”
奔驰的财报犹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挣扎,也预示着行业变革的不可逆趋势。当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当欧盟碳关税政策倒逼车企加速减排,留给奔驰们的时间窗口正在快速收窄。这场转型战役,考验的不仅是技术储备,更是战略定力与组织变革的勇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