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最近这口锅,是真的有点太烫手了,不是说大家突然集体不喜欢它了,而是连销量榜都开始和它玩“谜语”,这一出,看得人直呼不敢相信老字号的命运会这么突然变调,谁能想到,“日系三强”之一的日产,居然悄咪咪滑出了全球汽车销量前十,这事儿说出去,不少老司机估计都要掉下巴,对吧。
一份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数据,其实已经在汽车圈掀起了不小的涟漪,据说MarketLines给出的报告,是最近16年来头一遭,日产直接被人家比亚迪、吉利这些中国小老弟超了,而且最扎心的是,还被铃木压了一头,确切点说,铃木多卖了2万辆,这还是二十年前没见过的大奇观,可不是就多了个分数那么简单,毕竟做了这么多年老司机,谁曾想有朝一日,人家铃木悄悄一个加速,干脆把日产拍到身后。
但这销量跌跌不休,真不是偶然,背后那点故事,才是最有趣的谜面,这回不单单是数字层面的“出圈”,还有N多事儿一起湮灭了日产的老本色,这里面到底哪根线断了?让我们稍微抽丝剥茧瞅一瞅吧。
有人说,日产一直算是稳健的典范,跟丰田、大众比起来,虽然不是真“天花板”,但至少日子没那么让人捏把汗,结果呢,今年上半年,全球销量直接干到161万辆,比去年掉了个6%不说,人家丰田、大众那些全球“钞能力玩家”,销量分分钟超碾压,从数字上看,日产就像考场上一不小心的选手,一下掉到了第二梯队,这要放在十几年前,估计没人信。
最让日产扎心的,还是被国内势力“赶超”,比亚迪直接把销量拉到第八,涨了33%咋说都像是在拼命卷,吉利也是一路追赶,一顿操作帮日产拉下马,照这样下去,日产不仅法兰西的浪漫保不住,连“东瀛战士”的旗号都快成了历史梗。
当然,要真的只看数字,那简直太表面,日产这遭最痛的,其实还是资本市场的“背刺”,今年四月至六月,亏了差不多157亿日元,这数据本身就足够惊人,连着四个季度都在做亏本生意,要知道同一时间段,上一年他们还赚了285亿日元,这反差大的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写错了点账本。
说白了,日产不光在利润上被重拳出击,连各个市场也在被“暴击”。拿美国来说吧,销量一直都不算给力,拼了半天都没找着突破口,可最心塞的还是中国市场——号称日产的“主战场”,结果今年上半年只卖出27万辆,跟2018年那个“高光时刻”一比,直接腰斩还不止,当年可是能一年干出72万辆的“宇宙级”选手,现在这水平,谁看了不感慨世事无常啊。
日本本土也是“风雨飘摇”,销量一下跌了10%,只剩下22万辆,这可是1993年来,足足三十年没见过的地板水平,要不是平时风评还在,估计都得怀疑是不是统计出了BUG。
其实这局面,真不是单靠一辆新车或者某个小调整就能让日产翻盘的。日产虽然下了狠心,在美国主推全新的Leaf电动车,起售价31485美元,听上去还算便宜,在一众电动“小钢炮”里能挤个位置;可问题是,新能源市场可是“卷王之王”,一票高手抢地盘,Leaf想翻红,任重道远。再看改款Kicks,虽然半年卖了5万多辆,成绩说不上逆天,但好歹也是一抹亮色,除此之外,听说日产还想让硬派的Xterra SUV重出江湖,这种操作像是想在市场上打个“回忆杀”,但谁又能保证现在的用户还吃这套呢?
在中国,四月刚推的N7电动轿车起价11万9900元,这价格怎么说也还算良心,一开始看起来“有点苗头”,但毕竟中国这个市场变化太快,下一步能不能掀起大风浪,还真不好说,毕竟比亚迪、吉利这些本土选手根本不讲武德,推出新车简直像下饺子一样,谁慢一步就被拍在沙滩上,再加上国内消费者“眼光贼毒”,要想抢到销量,还得在产品力上下死功夫。
既然这样,我们得问一句:那日产到底咋了?为什么这几年突然就不灵了?有人说这跟公司财务状况有大关系,工厂裁员、发动机问题导致集体诉讼,这叫内忧外患一起来,连产品相关的信心都被过去的“老毛病”给吃光了。更何况汽车行业本就是变革大潮之中,谁能抓住电动、智能化新风口,谁就能站到新时代的浪尖。
但话又说回来,日产毕竟不是小白玩家,十几年积极调整布局,电动车也算有点“家底”,Leaf不是现在才有的,不过今年的市场环境就是不讲理,油电混战下,哪个品牌敢说自己能稳赢?尤其是外部压力这么大,企业原有的节奏,根本被打乱了,有啥办法能救命?日产在这场大拼杀里,拼的是转型速度和产品迭代,但现实嘛,咱也只能说,想要翻身,光靠以前那两套路已经不够。
你看这场中国新能源车市的“群雄逐鹿”,比亚迪今年能卖出百万级,吉利也是拼了命冲销量,对比日产的亏本局面,胜负基本已经摆在了桌面上。一面是销量井喷,另一面是利润持续低迷,这反差,太过于明显,也难怪网友们会用“王者归来”和“青铜再见”来形容这轮排行榜上的洗牌。
除了市场层面,用户需求的变化也是一大看点。咱们都知道,以往买日产,大多是看中它的省油、皮实。但这些年,消费者逐渐开始关注智能配置、动力体验,比起“便宜耐糙”,更愿意为科技和体验买单,这对日产这样的“传统硬汉”来说,挑战可不小。这就像你爸非要用那只老式记账本,结果你发现,像支付宝这种数字钱包,才是主流。谁转型慢了,谁被时代甩下,是必然的事。
再翻翻海外市场,日产也在拼命自救,比如Leaf电动车价格压低顶替入门档,改款Kicks撑起销量。但美国本来就是个油车、皮卡为王的地方,新能源要完全变天,得看整体用户换车的速度。Xterra SUV的回归,听起来挺怀旧,不过新世代用户真愿意买账吗?谁能保证,等SUV市场彻底回锅,日产能拉一波回本,这种操作,多少有点“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味道。
再回头看财务数据,那是一言难尽。157亿日元的亏损不是小数目,四连亏本,意味着内部很多项目得被砍掉,公司不得不咬牙瘦身,好几个工厂都在裁员,这种气氛下,员工士气、产品研发,都不可能全力拉满。更别提发动机的问题还在闹集体诉讼,负面新闻一波接一波,就像阴霾一直笼着头顶,不下雨,但也不让你安生。
其实这时候日产做的最对的,大概是咬牙坚持推新电动车,毕竟这个方向全世界都在拼命卷。只不过现实是,“新四化”成了大趋势,谁能抓住电动、网联、智能、共享这几条赛道,谁就能笑傲江湖,现在的比亚迪、吉利为什么能干掉日产?本质就是速度够快,产品够潮,价格够亲民,日产如果不跟上,倒霉的还得是自己。
有人会问,那接下来日产会不会真的掉到底?其实整个市场都在看。产品线优化调整肯定是对的,只不过还得靠消费者买单,这年头,车企和用户之间的博弈已经细化到每一项配置、价格、服务体验,谁拔得头筹,谁就能在排行榜上笑。而如果还靠老套路、靠老牌号称能“躺赢”,那结果就是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往大了说,日产这波下跌,不单单是品牌的挣扎,更像是一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缩影”,油车老将们都在扛压力,新能源新势力打得热火朝天。谁能生存下来,除了靠技术硬实力,还有得靠敏锐的市场嗅觉,这也是每家车企都要面对的大问题。
具体到日产,未来想翻身,除了继续推新车型,还得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上下死功夫。不然按照现在的节奏,再来几个季度的亏损,说不好就成了行业新的“反面教材”,用网友的话说,“搞不好以后日产只能在历史课本里见了”。
所以别说今年落榜,接下来怎么打翻身仗,是不是有足够的信念和资源,才是最让人关注的。谁又能保证,明年日产不会突然升级,打一场漂亮的回归战呢?但现实嘛,汽车圈向来没有永远的冠军,能活下来的才是真大佬。
话说回来,你觉着日产未来是不是还有机会翻身,还是说已经被“新势力”彻底压在地板上?评论区交给你了,说出你的见解吧。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