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销量榜刚出炉,乘联会和中汽协的数据显示:"疯狂的金九"再现!
新能源汽车月销量首次突破16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了将近25万辆。
这份榜单的排序变化比往年任何时候都要剧烈——曾经的"新势力三强"理想、蔚来竟然集体跌出前十。
反倒是吉利、小米等"新老结合"的玩家冲到了头部。
最扎眼的是,排在第十名的小鹏汽车销量高达四万多辆,但跟排名第一的比亚迪39万辆一比,差距达到了令人震惊的九倍!
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十大品牌到底凭啥排这个座次,新势力三强为啥翻了车。
▌
第一部分:9月销量榜再度洗牌!比亚迪、吉利、特斯拉"三强争霸"时代来临?
根据乘联会和中汽协的官方数据,2025年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再次刷新纪录。
中汽协统计的全国产销分别完成161万多辆和160万多辆,同比增长了24万多辆。
乘联会统计的乘用车批发150万辆,环比增长比8月还要猛。
这说明啥?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热情仍然火爆,市场远未饱和!
但仔细看这份前十名单,排座次的逻辑已经彻底改变了。
2025年9月新能源汽车厂商销量排行榜里,比亚迪以39万多辆的销量遥遥领先,市占率超过四分之一。
吉利汽车跟在后面,新能源销量达到16万多辆,环比增长了一万多辆。
特斯拉中国排在第三位,但销量只有9万多辆,这个成绩在头部品牌里已经掉队。
长安汽车、五菱、奇瑞、零跑这些品牌紧跟其后,销量都在四万到九万辆之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冲进了前十,销量突破四万辆,这对于一个2024年才开始交付的新品牌来说,已经是吓人的成绩。
而曾经坐稳第二把交椅的理想和蔚来,双双跌出了前十。
理想汽车9月销量只有三万多辆,蔚来也是三万多辆,两家加起来也不足比亚迪的六分之一。
这个反差有多大?2024年这两家还在跟特斯拉掰手腕,现在却被小米、零跑这样的新玩家狙击了。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表面上看是销量数字的排序,但背后反映的是一场产品力、定位精准度、价格策略的全面较量。
比亚迪全价位覆盖的战略已经成为无敌的存在,从三万块钱的宏光MINI EV到百万级的高端车型,每个价位都有杀手锏。
9月秦PLUS DM-i单月销量超过五万辆,这个数字已经等于许多品牌一整个月的总销量。
吉利靠高端品牌几何和极氪完成了向上突破,不再只是"便宜车"的代名词。
特斯拉虽然在2025年2月就开始在中国小规模推送FSD功能,但城市NOA还在分批推送阶段,远未全面开放。
国内激进的价格竞争环境已经不再宠幸"科技溢价"那套逻辑了。
小米凭借"科技+性价比"这个组合拳,9月订单创造了吓人的增长数字,成为新增量最猛的品牌。
相比之下,理想和蔚来的高端定位在这一轮竞争中失效了。
理想曾经靠"增程式+家庭场景+奶爸定位"走红,但这个细分市场已经被吉利、长安等品牌的插混车型瓜分了。
蔚来的"高端换电服务"曾是独家优势,但优势在消退。
换电站虽然超过三千座,但排队问题依旧存在,消费者的新鲜感也逐渐消淡。
▌
第二部分:TOP 10揭秘!每个品牌背后的"生存逻辑"
第一名:比亚迪。39万多辆的销量已经是压倒性的领先。
比亚迪的秘诀就是"全能"——插混、纯电、低端、高端,全方位布局。
DM-i插混技术已经迭代到第五代,NEDC工况下的百公里亏电油耗已经降到2.6升。
这意味着啥?很多传统燃油车看到这个数字都得自惭形秽。
综合续航超过2100公里,纯电更是不用说,续航都在400到600公里以上。
秦PLUS DM-i这款"国民神车"在9月就销出了五万多辆,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第一选择。
没有短板、没有虚标、没有花里胡哨,就是扎扎实实的好车。
第二名:吉利汽车。16万多辆的新能源销量让人眼前一亮。
吉利能排到第二,靠的是高端化转型的成功。
几何品牌专攻纯电高端,均价在15万以上,把特斯拉、小米的部分用户吸引过来了。
极氪品牌专攻智能豪华SUV,均价在25万以上,形成了清晰的品牌矩阵。
消费者购车时不会困惑,知道自己的预算对应什么品牌、什么车型。
这个清晰度对销量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
第三名:特斯拉中国。9万多辆的销量看起来还不错,但放在前三的位置确实掉队了。
特斯拉只有Model Y和Model 3两款车在撑场面,产品线单调。
FSD虽然在2月开始推送,但普及度有限,城市NOA功能还在分批阶段。
消费者的期待值早就被吊起来了,现实却没有那么快跟上。
9月销量环比下滑,同比也下滑,是TOP 10里唯一下滑的头部品牌。
这个警讯有点重,说明特斯拉在中国的光环在褪色。
第四名:长安汽车。9万多辆的销量看起来不起眼,但深蓝系列的销量拆分出来,确实撑起了整个新能源板块。
长安深蓝DM-i系列销量突破五万辆,说明这条产品线击中了市场痛点。
深蓝SL03增程版以15万的价位配激光雷达、无框车门、自动驾驶辅助,性价比爆表。
年轻人、学生族、上班族都对这款车有很大热情。
第五名:上汽通用五菱。88万多辆虽然排在第五,但宏光MINI EV这个"国民代步车"的地位无法撼动。
入门价仅2.99万元,月销直接破八万辆。
虽然低端市场被五菱自家新品牌、其他新玩家冲击,但高端端的宝骏530绿电、宝骏新能源还在撑场面。
市场下沉,销量的韧性有多强就有多强。
第六名:奇瑞汽车。84万多辆的销量里,小蚂蚁系列就贡献了五万辆。
小蚂蚁已经成为继宏光MINI EV后的第二大"国民车"。
奇瑞在低端纯电领域做得最极致,从设计到配置,都打动了下沉市场的消费者。
而且奇瑞高端品牌iCAR也开始发力,虽然销量还小,但均价提升的效果已经显现了。
第七名:零跑汽车。67万多辆的销量虽然绝对值不大,但增长速度快得吓人。
同比增长超过了一倍,成为新势力里的黑马。
零跑的产品线从低端的T03、QQ冰淇淋到中端的C01、C11,覆盖了五万到二十万的价位。
虽然每款车的销量都不算特别突出,但整体合力已经把其他新势力甩在身后。
第八名:长城汽车。45万多辆的销量虽然不大,但高端化转型的信号已经很明确。
魏牌蓝山DHT-PHEV主打"城市SUV加越野性能",成交均价已经突破20万。
这说明长城已经不再只是"便宜车"的代名词,而是向豪华品牌转身。
第九名:小米汽车。41万多辆的销量让整个行业瞪大了眼睛。
小米从2024年3月才开始交付,到9月就冲进了TOP 10,这个速度简直超乎想象。
SU7这款"科技旗舰"定位在25万到35万,搭载澜海平台自研芯片,卖点就是"科技+性价比"。
售后体验对标特斯拉,品牌势能在新势力里独一无二。
第十名:小鹏汽车。41万多辆的销量看起来还可以,但能跌到第十名,说明小鹏确实掉队了。
G9、G6等主力产品面临来自吉利极氪、零跑等新对手的正面竞争。
新产品迭代没有跟上市场节奏,没有推出类似小米SU7那样的"爆款新品"。
原本定位"高端"的品牌,如今被迫与中端品牌争夺用户,陷入了"夹心层"的困局。
▌
第三部分:新势力"三强"跌出前十,背后是什么?
理想和蔚来从前五滑到了十名以外,这在2024年是不可想象的。
到底发生了什么?
理想汽车9月销量只有三万四千多辆,蔚来9月销量三万四千多辆,两家加起来都不到七万辆。
这个数字对比它们曾经的月销十多万辆,简直是天壤之别。
理想的困局很清晰。虽然理想仍然是造车新势力里"销售额最高"的品牌,单车售价高,但销量下滑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
第一个问题是产品线老化。理想ONE、理想MAX这些产品已经上市了一年多,新车迭代的速度太慢。
消费者早就审美疲劳了,每次看新闻都是"某某品牌推新款",就理想没有新动作,这太伤了。
第二个问题是新对手的冲击。吉利几何品牌、长安深蓝系列直接狙击理想的主力价位。
这些品牌的配置更狠、价格更低,消费者凭啥还要买理想?
第三个问题是产品定位的窘境。增程式曾经是理想的杀手锏,"解决续航焦虑"的定位吸引了大量家庭用户。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现在看腻了增程式。
插混、纯电的续航都在1000公里以上,还要啥增程式?
理想推出的Q6纯电版虽然首月交付破万,但这也说明市场在转向,消费者更想要纯电。
理想内部虽然还有信心,说全年要做到70万辆,但从目前的趋势看,翻身没那么容易。
蔚来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蔚来9月销量只有三万四千多辆,虽然环比有回升,但离它曾经的月销六万辆远得很。
换电这个曾经的独家优势在消退。蔚来建了三千多座换电站,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错,但真实情况是什么?
排队现象依旧存在,消费者的新鲜感已经消淡。
更扎心的是,充电技术的进步让快充的时间越来越短,换电的优势在削弱。
第二个问题是产品定位混乱。ET5、EL6、ET6、ES6、ET7这一大堆车型,消费者购车时直接被选择困难症击中。
每款车的定位模糊,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的预算应该对应什么车型,什么车型能满足什么需求。
第三个问题是高端溢价的消失。蔚来曾经靠"高端服务"维持品牌溢价——免费补胎、免费洗车、免费售后。
这些福利在早期确实吸引了用户,但现在"锦上添花"的服务边际效应递减了。
新用户不再为这些福利买单,他们更在乎续航、智驾、价格这些硬实力。
第四个问题是新势力的分化加剧。零跑、小米用"高性价比"在吸引蔚来的中端用户。
传统品牌的高端车型在吸引蔚来的高端用户。
蔚来腹背受敌,销量怎么可能不掉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本质上反映的是新能源车市场的"成熟化"。
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46%,消费者已经不为"概念"和"品牌光环"买单了。
大家冷硬地比对"续航、智驾、价格、品质"四大维度,看谁的综合实力更强。
理想和蔚来曾经的"高定位、高溢价"模式在这轮竞争中逐渐失效。
相反,比亚迪的"技术领先加价格狠"、小米的"科技加性价比"、零跑的"配置加增速"、吉利高端品牌的"品牌认知加产品力",这些都找到了新阶段的生存逻辑。
新势力若要翻身,必须找到新的差异化路线。
但前提是产品必须够硬、价格必须够狠、定位必须够清晰。
▌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为什么理想蔚来会掉队?"这些问题有答案吗?
榜单出来后,网上讨论的焦点完全转向了。
有人在问,理想、蔚来真的"不行了"吗?
有人在问,销量低的品牌是不是产品不好?
有人在问,新能源市场最后会只剩几个品牌吗?
有人在问,小米、零跑这样的"新新势力"为啥能逆袭?
这些问题虽然尖锐,但反映的是市场的残酷现实。
关于理想和蔚来的翻身可能性,业内观点不一。
有的人说翻身有可能,但需要两个硬条件。
第一,产品迭代必须加速。不能再按照过去的节奏来,得推出真正的"杀手锏"新车。
理想Q6纯电版首月破万,说明市场还在,问题是理想走错了方向。
应该加大纯电产品线的投入,而不是一门心思扎在增程式里。
第二,价格策略必须调整。从"高端高价"走向"价格内的高端",这样才能扩大消费群体。
关于销量和产品品质的关系,有的人说销量≠品质。
蔚来虽然销量掉队,但用户满意度和口碑仍然在新势力前列。
特斯拉虽然销量下滑,但FSD的技术水平仍然全球领先。
问题不是"产品不好",而是"选择错了方向"。
蔚来把高端路走得太窄,理想把增程式当成了"唯一出路",小鹏没有抓住"价格战"的节奏。
在这轮竞争中,就连技术再好也要"命好"。
关于新能源市场的未来格局,大部分观点是悲观的。
有的分析师说,新能源车市场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最后也就剩比亚迪、特斯拉、吉利、小米、长安、零跑这几家能活得不错。
其他品牌要么被收购,要么垂死。
为啥会这样?因为门槛太高了。
资金、技术、渠道、供应链这些环节都要最顶级,一个短板都可能拖累整个品牌。
3年后估计就能看出来,现在还有五六十个品牌在烧钱,这些"陪玩选手"何时才能出局呢。
关于小米、零跑等新玩家的逆袭,关键就一点——"对标竞争"做得好。
零跑直接对标Model 3的价位,用更低的价格加上够用的配置来抢客户。
小米对标中高端特斯拉,用更好的设计加自研芯片加品牌势能吸引高端用户。
他们抛弃了"高大上"的幻想,反而用"明确定位加狠的配置"赢得市场。
这点上传统新势力学不来,因为他们早期融资时吹的是"未来感"。
现在改变定位等于自我否定,这是个死结。
▌
结语:销量榜是面镜子,照出的不只是当下,更是未来
2025年9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榜,不再是简单的"排序",而是一面映照整个市场格局的镜子。
比亚迪的"全能"模式已经建立了难以撼动的地位。
用技术领先加产品完整加价格竞争力,这个组合拳已经把对手打得没脾气。
从三万块的入门车到百万级的高端车,每个价位都有比亚迪的产品,每个消费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项。
吉利的"品牌矩阵"思路展现出了向上突破的成功。
几何品牌、极氪品牌各有定位,消费者的选择困难症被解决了。
小米的"异军突起"给了整个行业一个警醒。
用科技信仰加性价比,9个月冲进TOP 10,这个速度让传统新势力都坐不住了。
理想、蔚来的"增程困局"说明了曾经的风口会变成"死胡同"。
产品定位不清晰,新对手的狙击让它们的优势荡然无存。
小鹏的"夹心困境"反映出产品好但缺少"爆款"的尴尬处境。
这份榜单给所有品牌的警示是:市场只奖励有明确差异化价值的产品,不奖励"概念"和"故事"。
比亚迪的混动技术、特斯拉的智驾系统、小米的科技品牌,都是"实打实"的竞争力。
明年会怎样?取决于两个变量。
第一是新车发布周期。理想Q6纯电、蔚来纯电新品、小鹏新一代车型,谁能推出真正的"杀手锏"?
第二是价格战走向。新能源车市场还要"卷多久"?如果价格战继续,高端品牌会被迫降价。
如果价格战停止,高性价比品牌的增速会放缓。
总之,这不是一份"最终的"排行榜,而是一份"快照"。
只有那些不断进化、快速迭代、精准定位的品牌,才能笑到最后。
9月的销量数据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下一轮竞争已经悄悄开始,有人会乘势而上,有人会逐渐掉队。
这就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真实写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