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我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迎来历史性突破。据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统计,10月1日至8日,全国高速公路充电次数达516.90万次,充电量突破1.23亿千瓦时,日均充电量达1535.91万千瓦时,较平日增长2.59倍,同比去年国庆大幅增长45.73%,创下新的纪录。
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多元保障体系
面对激增的充电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在传统固定充电桩基础上,移动充电救援车和移动共享充电桩等新型服务展现出独特优势。
河南电管家充电救援团队在双节期间24小时待命,提供上门充电、应急补电等救援服务,化身车主身边的“移动充电宝”。
同时,移动共享充电桩的出现也为充电服务带来了新的可能。这种可灵活部署的充电设备可根据车流情况快速调配,在服务区停车场、应急车道等区域临时增设充电点位。与固定充电桩相比,移动共享充电桩具有部署灵活、投资较小、响应快速等特点,特别适合应对节假日等突发性充电需求。
数据见证发展,充电设施持续优化
监测数据显示,纳入平台监测的4.84万台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在假期期间保持高位运行。最繁忙的服务区单日充电量达到平日的5倍以上,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和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服务模式的助力下,尽管充电量创下新高,但车主平均等待时间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
展望未来发展,构建智慧充电网络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未来节假日充电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构建更加智能、灵活的充电服务网络。移动充电救援车和移动共享充电桩等创新模式,将与固定充电桩形成有效互补,共同构建"固定+移动+共享"的立体化充电保障体系。
这个国庆假期的充电数据充分表明,在创新服务模式的助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正在持续提升。随着多元充电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的"里程焦虑"将得到进一步缓解,为推动绿色出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