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究竟还有没有未来?

插混,到底有没有未来?

5月,纯电卖了75.4万辆,插混34.1万辆,增程12.2万辆——三个数字摆在一起,像不像一场赛跑?纯电一骑绝尘,增程弯道超车,插混呢?喘着气,还在努力跟上。这是乘联会刚刚公布的批发数据,乍一看,插混的“黄金时代”是不是过去了?“三分天下”的预言,眼看要落空。

可我偏不信邪。作为一个跑了十几万公里、试过几十款新能源车的老司机,我知道,数字背后,藏着用车人的真需求。 插混到底有没有未来?不急着下结论,咱们先钻进车里,聊聊真实世界里的“混动人生”。

插混车主,真香还是将就?

上周我约了两位开领克08的同事聊天。他们都不是“技术宅”,买车纯粹为了家用。一年跑了近2万公里,我问他们:纯电模式用了多少?

“80%以上。”两人异口同声。

我愣了:“那你们为啥不直接买纯电?”

“还是怕跑长途没电,有油箱心里踏实。”一人说,“尤其节假日回老家,高速上排队充电太吓人。”

另一位更实在:“我家没私桩,平时靠公共桩。纯电续航打折厉害,万一哪天加班晚了,充电桩满了,我真不敢开纯电。”

你看,这就是现实。插混的价值,不在于“多能跑多少公里”,而在于“你敢不敢放心去远方”。 它像一个“安全气囊”,关键时刻不让你趴窝。哪怕90%的时间用纯电,那10%的油箱,给的是心理上的“自由感”。

但问题也来了:当纯电续航越来越长、充电越来越快,这个“安全气囊”还那么必要吗?

纯电崛起,插混夹缝求生?

没错,纯电正在“潮水般”反扑。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这些小车,10万块出头,续航400km+,充电15分钟补200km——对城市代步族来说,真香。

插混,究竟还有没有未来?-有驾

而在高端市场,理想、问界这些增程车,靠“大电池+超快充”把馈电油耗的短板补上了。“里程焦虑”被化解,成本还比插混低一截。 增程,正悄悄从“备胎”变成“正宫”。

插混呢?像极了夹心饼干——上面被增程压着,下面被纯电挤着,中间还被燃油车用“骨折价”堵着。 尤其是比亚迪,去年插混卖疯了,今年增速却放缓。5月纯电卖20.4万辆,插混17.3万辆,差距拉大。连“带头大哥”都喘口气,别人更难。

可这就意味着插混要凉?

我不这么看。

试驾手记:插混的“隐藏技能”

上个月我试了一台比亚迪唐DM-p,性能猛,百公里加速4秒级。但最打动我的,不是动力,而是它的“智能保电策略”。

跑高速时,系统会自动把电量维持在20%-30%,等进了市区,立刻切回纯电模式。它不是“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而是懂得“精打细算”。

再比如领克08,它的EM-P混动系统,在过弯时能通过后桥电机独立分配扭矩,提升稳定性。这不是纸面数据,是过山道时,你能感觉到车尾更听话了。

这些细节,是插混的“内功”。它不像纯电那样“简单粗暴”,也不像增程那样“省油至上”,它追求的是全场景下的平衡与从容。

用户说:插混是“过渡”,还是“终点”?

我认识一位老哥,开比亚迪宋PLUS DM-i两年,总里程3.8万公里。他算过账:市区通勤,每公里电费不到1毛;跑高速,油耗5L/100km,比同级燃油车省一半。

“插混不是过渡,是终点。”他说,“我既享受了电车的安静平顺,又不用为充电焦虑。除非哪天充电桩像加油站一样多,不然我不会换纯电。”

但也有反例。一位开理想L7的朋友说:“增程更省心,成本更低,以后换车,大概率还是增程。”

插混,究竟还有没有未来?-有驾

你看,用户的选择,取决于他的生活半径、充电条件、心理预期。 有人需要“绝对自由”,有人追求“极致效率”,插混,恰好卡在中间,满足那群“既要又要”的人。

横向对比:谁才是家用SUV最优解?

我们拉三台车对比:比亚迪宋PLUS DM-i(插混)、理想L7(增程)、吉利星越L纯电版(纯电)。

维度 宋PLUS DM-i 理想L7 星越L纯电

城市通勤成本 低(电为主) 较低 最低

长途续航焦虑 无 极低 有

补能便利性 加油+充电 加油+充电 依赖充电桩

购车价格 15-20万 30万+ 20万+

驾驶质感 平顺,动力足 高级,静谧 安静,加速猛

结论:没有绝对赢家。

预算有限、充电方便?星越L纯电性价比高。

追求豪华体验、常跑长途?理想L7更合适。

想要“鱼与熊掌兼得”?宋PLUS DM-i仍是稳妥之选。

技术路线之争:纯电当家,增程高端,插混补充?

插混,究竟还有没有未来?-有驾

我越来越相信一个判断:未来中国新能源市场,不会是“三分天下”,而是“主次分明”。

大众市场:纯电当家,插混补充。

像海鸥、星愿这类小车,会成为“国民电动车”。而插混,则服务于那些充电不便、又想省油的家庭。

高端市场:增程为王,插混陪跑。

理想、问界已经教育了用户:“大电池+增程=无焦虑”。这种模式在30万以上市场,会成为主流。

长期来看:60%、20%、20%的格局可能成型。

纯电占大头,插混和增程各占一成多。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各自找到生态位。

插混的未来:在迭代中生存

别忘了,插混技术也在进化。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亏电油耗干到4L/100km,纯电续航200km+。

吉利雷神混动,热效率突破46%,更省油。

长城Hi4,用双电机实现“四驱性能,两驱油耗”。

插混没躺平,它在憋大招。

插混,究竟还有没有未来?-有驾

而且,中国太大了。 一线城市充电桩密集,五线城市可能连快充都难找。幅员辽阔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一种技术通吃。

写在最后:电动化的“总攻”还没开始

5月,新能源渗透率52.9%,刚过半。燃油车仍有近一半江山。 插混、纯电、增程,现在更像是“联军”,共同对抗传统燃油车。

插混的未来,不在于打败谁,而在于服务好那些“还没准备好”的人。 它是电动化转型的“普及者”,是用户从油到电的“缓冲带”。

所以,问我插混有没有未来?

有,但不再是“主角”,而是“关键配角”。

它不会消失,只会变得更聪明、更高效、更懂用户。

各位车友,问题来了:

如果你现在买车,会选纯电、插混,还是增程?

你是因为什么放弃插混,又是什么让你坚持选择它?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我会一一回复,也可能会抽三位老铁,送你一份“新能源出行避坑指南”。

下期,我想聊聊:“超快充,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插混,究竟还有没有未来?-有驾

你期待吗?咱们路上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