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开孔门事件:4.2万的机盖为何成了滑铁卢?

点击关注不迷路

小米SU7 Ultra开孔门事件:4.2万的机盖为何成了滑铁卢?-有驾

最近,小米创始人雷军的日子不好过。

他亲自站台的小米SU7 Ultra,因为一个“挖孔”的前舱盖,被全网推上风口浪尖。有人怒骂“智商税”,有人退车维权,甚至还有车主组团发视频喊话:“要么退车,要么退钱!”

这场风波,听起来像是一场汽车圈的“罗生门”,但仔细扒一扒,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互联网思维和传统制造业的一次激烈碰撞。

一、“挖孔机盖”到底是个啥?

小米SU7 Ultra是小米今年2月推出的高端电动车,定价52.99万元,号称要“干翻保时捷”。

为了彰显性能,小米给这款车设计了一个“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简单来说,就是在车头机盖上开了两个大孔,号称能引导气流散热、提升赛道表现。

听起来很酷对吧?但问题来了:

有网友用鼓风机对着孔吹风,结果纸巾纹丝不动;

车主拆开一看,发现孔下面啥都没有,只是盖板上加了个塑料支架。

更扎心的是,小米后来承认:“这玩意儿确实没啥用,主要就是好看。”

也就是说,消费者花了4.2万元,相当于一辆五菱宏光的价格,买了一个“空气动力学”的心理安慰。

二、雷军:我不建议买,但你们非要买

事情发酵后,网友翻出了雷军的直播录像。去年底,他在直播间说:“我真的不主张大家买(开孔版),我选的就没要。我觉得可能是大家情绪上头了。”

但架不住用户热情啊!小米一直标榜“用户为王”,评论区被称为“许愿池”。为了满足粉丝期待,小米硬着头皮把“挖孔机盖”变成了选装件。

结果呢?

成本翻倍:碳纤维工艺复杂,一天只能生产一个合格品,成本是普通铝制机盖的10倍;

交付延迟:选装用户等车时间延长两个月,工厂加班加点赶工;

口碑崩塌:用户发现机盖没用后,直接怒斥“虚假宣传”,甚至有人退定金也要退车。

雷军的尴尬在于:他明明知道这事不划算,但为了“听劝”,还是踩了坑。

三、小米的“用户导向”为何翻车了?

小米的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快”和“听劝”。

手机时代,用户说想要大屏,小米连夜改设计;用户吐槽系统卡顿,工程师通宵优化代码。但汽车不一样。

1. 汽车不是手机,改设计要命

手机改个壳子、换块屏幕,最多多花点钱。但汽车改一个零件,可能牵扯整个生产线。

比如这次“挖孔机盖”,小米为了复刻原型车设计,硬是把原本平整的铝制机盖换成碳纤维材质,还要重新调整生产线。结果呢?产能跟不上,交付周期拉长,用户怨声载道。

2. 用户投票,投不出物理定律

雷军说“用户是第一驱动力”,但汽车工业有其客观规律。

电动车不需要燃油车的散热系统,强行加个“风道”,就像给空调装排气扇:看似合理,实则多余。

更讽刺的是,第三方改装厂已经推出千元级“同款机盖”,和小米4.2万的选装件几乎一模一样。

3. 营销话术埋雷,用户不信了

小米在宣传时,反复强调“双风道导流”“内部结构改动”“赛车级工艺”。

雷军本人曾在微博写道:“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还支持轮毂散热。”

结果用户拆车发现,所谓的“内部结构改动”,不过是换了块盖板和支架。这种落差感,直接击穿了消费者的信任底线。

四、车主为什么宁可退定金也要退车?

目前,小米SU7 Ultra的锁单量已破1万辆,但“开孔门”爆发后,数百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

他们算了一笔账:

花4.2万买装饰件:官方承认机盖只有“辅助散热”,但宣传时却暗示性能提升;

改配要等半年:小米允许未交付用户换回铝制机盖,但重新排产要等30-40周;

积分补偿太敷衍:已提车用户送2万积分(价值约2000元),被嘲“拿2000元搏4.2万”。

有车主怒怼:“我宁愿你一开始就说是装饰件,现在搞这套,很无语!”

五、小米造车的“半山腰困境”

雷军曾说:“汽车是制造业的珠穆朗玛峰。”但从小米SU7 Ultra的风波看,小米可能还在半山腰踉跄。

1. 技术储备不足

小米SU7 Ultra的“锁马力”事件还没翻篇:原本宣称的1548匹马力,实际只能解锁900匹,还要去指定赛道刷圈达标。车主吐槽:“买超跑还要考驾照?”

2. 用户预期失控

52.99万的价格,吸引的不只是性能爱好者,还有大量年轻用户。

但小米既没提供赛道培训,也没解释清楚技术细节,导致用户幻想“一脚油门飙到纽北”,结果发现车连“挖孔”都是摆设。

3. 供应链和品控掉链子

小米手机靠性价比打天下,但汽车的供应链管理远比手机复杂。这次“开孔机盖”仓促上马,暴露出小米对汽车制造流程的生疏。

六、这场风波给车企敲响了警钟

小米的教训,值得所有新势力反思:

1. 营销别画大饼

汽车不是PPT,吹出去的牛,迟早要兑现。

小米宣传时含糊其辞,既不说清楚“双风道”的实际效果,又用“赛车级”“空气动力学”等术语吊胃口,最终只会透支品牌信用。

2. 用户需求要理性筛选

“用户为王”没错,但不能被情绪绑架。

就像雷军自己说的:“用户的声音是第一驱动力,但物理定律不会妥协。”车企需要区分“合理需求”和“盲目跟风”。

3. 造车急不得

小米手机用了10年站稳脚跟,但汽车行业更复杂。

从设计、研发到品控、售后,每一步都需要时间打磨。指望用互联网思维“速成”,只会像这次“开孔门”一样,翻车在所难免。

雷军的“艰难时刻”,也是新势力的必经之路

5月10日,雷军在微博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这句话背后,藏着太多辛酸。

小米SU7 Ultra的“开孔门”,本质上是一场理想主义与工业现实的冲突。

雷军想用互联网思维颠覆汽车业,却发现汽车不是手机,用户不能当工程师,物理定律也不会因点赞而改变。

这场风波终会过去,但留给行业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或许正如网友所说:“造车不是开盲盒,别拿用户的钱试错。”

小米能不能翻盘?答案或许藏在下一辆车上。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