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

如果说真相藏在细节里,那么车展可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案发现场”。8月29日的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比起犯罪现场,甚至还要热闹一分。展馆里灯火通明,人流涌动,仿佛一个大型的流动侦查现场。观众在玻璃展柜前驻足,隔着一层透明的现实和幻想,看着展车像证物一样被陈列,等着被“勘查”、被“对比”、被“怀疑”,然后,被“选择”。

如果把“专馆集结”、“气场全开”这样的说法拆开,无非是展现一种实力的拼贴。“如果我是车企的营销总监”,我会不假思索地想一个问题:专馆这么多,真的都能装得下观众和期待吗?而如果我是观众,可能会更关心,技术炫不炫其次,能否用得上才是硬道理。这种双向的“推理游戏”在车展现场进行得热火朝天,一如严苛的验尸,只是被包装成了消费娱乐。

今年成都车展,据说来了近120个汽车品牌,展面积22万平方米,1600多辆车现场“亮相”。数字之下,真正的热度还是被几家新能源巨头掀起来。比亚迪、奇瑞、长安,分别领衔包下了自己的专属展馆,像是把“自主品牌集中展示区”当成了豪宅分房,谁也不想住小间。至于那些更小的品牌,就算热情如火,也只能在一众豪强之间见缝插针。不过,从专业视角来看,这种“包馆”玩法,本质是流量争夺战——把所有资源、流量、技术、营销,一股脑地堆进展馆,许愿市场能多发几颗糖果。

如果汇总本年度的展馆主线,有一种强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梅开二度”的既视感。比亚迪出动了“天神之眼”系统、“兆瓦闪充”、智能泊车,还有仰望U8应急浮水演示。你甚至可以体验一下让车自己开进车位,或者在沙地上看它像鲸鱼一样浮起来。如果觉得还不够酷,还能打卡领取雨伞、露营箱之类的彩头,气氛堪比大型商场促销,只是奖品升级成了技术体验。

比亚迪的“随乐舞动”功能也成为新晋网红。讲解员会很认真地告诉你,这不光是“情绪价值”,更是主动悬挂控制的实证。车能根据路面变化调整姿态,减少乘客点头或侧倾。你直观上看到的是车身优雅地起伏,其实后台是数据狂奔;感叹“黑科技”,本质是一堆传感器和算法配合默契。如果用法医思维拆解,用户对“神奇”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这车能不能让我的老腰歇一歇”。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另一边,奇瑞则祭出了“生态场景”概念,展示“瑞享生活”,帐篷、烧烤架、麻将桌应有尽有。你甚至可能在车展现场遇到一场棋牌竞技,现实和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如果说比亚迪主打技术强势,奇瑞更像是在贩卖生活理想。当然,“全能源发力”、“三线并举”听起来很高端,实际上还是在占用户未来预算。行业里流行一句话:谁离钱最近,谁离用户最近;奇瑞一边做车,一边做生活,试图用场景包围用户的钱包。

华为鸿蒙智行也不甘示弱,3000平方米的大展台,五界齐聚,现场新车成堆。问界、智界、尚界这些“界”,听起来像武侠门派,实际上是一场抢滩登陆。销售经理们用“表现良好”“持续提升”这些轻描淡写的词汇,像是法医口中的“死因待查”。等到真正的优惠政策公布,才是刀锋见血的时候:谁能在成都这样大市场切下最大的一块蛋糕,还得看促销手段和后续服务。

至于吉利银河M9,主打大六座,大空间,预售价20万左右。展台销售员用“销量70辆”“星愿系列卖得多”来佐证市场好感。家庭用户成了香饽饽,这倒也符合成都“休闲化需求”——全家人要一起出行,没点空间怎敢叫人满意?而“潮玩座驾”QQ冰淇淋等抽奖活动,不过是把老套路搬进新车型。堆砌参与感,也算是现代营销的“取证秘籍”。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长城则把摩托车也摆上了台面——八缸引擎、熊猫涂装、巡航体验。看起来很硬核,实际上是把成都的地方特色和“摩友情怀”糅在一起,试图在小众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直营店刚开业,数据一路走高,摩托车爱好者聚集,摩旅梦想集结。这种场景,像极了刑侦小队一呼百应——只不过目标换成了油门和胎噪。

冷静分析,这场车展本质上是一次新能源话语权争夺。它揭示了中国车企在技术、体验、生活方式三条战线上的较劲。所有的现场炫技、场景包装,都试图把“自主高端”这件事变得触手可及。而横向对比国际品牌,当下中国新能源车无论是智能化、性价比还是生态圈层,都在加速缩短差距,甚至开始反向输出。

但,这里面也不乏误区。比如展馆里的“高端感”,到底有多少是技术堆砌,多少是营销演绎?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而不是单一的“场景出片”。国产品牌包馆自嗨,头顶光环,却也必须直面服务、品质、用户口碑这些硬伤。法医常说:“漂亮的皮囊背后,藏着最真实的骨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市场的解剖刀只会越来越锋利。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无奈:车企、用户、城市三者是一种“利益共生体”,彼此推拉、算计,甚至自我麻痹。技术卖点会不断更迭,支持新能源的政策也会变脸,用户需求也随时翻篇。你做得再好,下一年可能又总得从头来过。这种循环,像极了法医的每一次复盘:没有百分百的真相,只有不断靠近的过程。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当然,现场冷峻也不缺温度。奔驰展区的地毯踩起来格外柔软,比亚迪的雨伞送得很勤,长城的熊猫摩托够萌。记者、讲解员、销售顾问,每个人都在为自己阵营努力“作证”。有时候想想,“汽车展览”和“命案现场”,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一个是展望未来,一个是追溯过去,都是在无数细节里摸索人生的答案。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在成都车展现场,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何争抢“话语权”与用户信任?-有驾

最后,给大家留个问题:你觉得国产新能源车企真正想打动你的,到底是技术、场景、还是城市归属感?现场的每一次互动、每一句解说,实际上都在试图让你产生“信任感”。而我们对于技术进步的“见证”与“见习”之间,差距到底是走进生活,还是止步于展馆?这些问题,不妨留到下次车展,用自己的视角再验一验证据。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