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加量减价精准狙击比亚迪,价格战背后谁能笑到最后?

一场刺杀正在悄然上演。

夜色下,城市的路侧写着新车上市的广告,价格标签贴得毫不留情。销售员在展厅门口搓着手,等着下一个路过的人。他身后竖着海报:“加量减价,吉利星愿新上市!”角落里,比亚迪的广告牌显得有些尴尬,像喝醉了的老朋友,正琢磨着怎么解释自己还值得被相信。那么,假如你是那个站在展厅门口的人——你该怎么选?

这不是一道考验智力的选择题。新车的内饰、配置表,二维码、按键,甚至后备箱的深度,都成了真正的武器。2024年开始,吉利像“贴身保镖”一样出招,星系列一辆辆推上牌桌,价格和尺寸对比亚迪完成了“精准打击”。6.98万元买到的星愿,不光比海鸥便宜,轴距还硬是比它长了150mm。空间的秘密早已不是秘密,这是“后发优势”最直接的表达:你比我早,我比你精。

比亚迪的“爆款神话”开始有点悬。以前大家都觉得,比亚迪靠规模和垂直整合,造出来的插混、纯电根本没人能跟它砍价。但星舰7一出来,“同价配置多一截”,定价还比宋PLUS整整低了1.2万块,目标明确:对准你的销量支柱,把你的忠实粉丝一个个拆走。这一刀,不见血,但每个月的销量报表,会滴答滴答算清楚。

当然,杀手从来不只靠快刀,还要等机会。吉利选了“稳定期”下手——比亚迪新车跑了一年,市场预期稳了,供应链磨合好了,这时恰好推出对标车,空间、配置都据为己有,然后用反差感补个狠的。其实,这算是“摸清对手底牌”再见招拆招,不是无赖,却也没什么浪漫。到2025年1月,吉利国内销量首次超越比亚迪:23.99万对23.42万——就差了两口气,够用来嘲讽“历史第一”了。

但每一场明战背后,总有暗战。有时候,技术不是用来造车,而是用来打舆论牌。2023年那场“常压油箱排放门”,本来是长城和比亚迪的恩怨,吉利一直低调观望。到2025年,吉利副总裁突然在论坛上放炮:‘我们拆车证实了长城的举报,比亚迪油箱确实有问题。’老案翻新案,技术之争变成了品牌信任的博弈。

比亚迪当然不傻,急忙解释:“发动机智能启停技术解决了排放问题,全系陆续换上高压油箱。”可吉利不管,你修正没修正,我只问过去那几年是不是偷工减料。‘入口的食材检验不过关,厨师做得再好,谁敢吃?’——市场逻辑就是这样冷酷。更有趣的是,有人扒出吉利早些年自家插混也用常压油箱。这场口水战,谁都不干净,但“树倒猢狲散”,风向一变,消费者只记得谁最近说了狠话。

吉利明的皮,暗的牙,或许不完全靠狡猾。其实它自己以前也在涨跌价里疯狂打滚。比亚迪当年以“成本透明”霸占话筒:2022原材料涨,它带头涨价;2023降价,还是它第一个降。官降一出来就加码降级,李云飞痛骂:“吉利涨价跟紧,降价喊冤,这双重标准谁信?”这套论述,如果在公司年会说,肯定能多发两顿饭钱。但到了现实,消费者的算盘是另个路数:“同样钱能买大空间,多配置,门槛更低,这才是减价的本质获得感。”比亚迪想追“加量”,扎实的成本成了突破瓶颈,降得快,可能减配置;加配置,成本又涨。你降不降,都是两边受气。

这场自主品牌的肉搏,不只是“价格厮杀”。吉利用加量减价,把性价比做得更绝,比亚迪赖以生存的低价护城河,眼看变成了‘回形针’的弯曲边界。高端汉DM-i也不再高不可攀,星耀8低了5万进场。对于行业老兵来说,这场“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戏码,多少让人有点精神错乱。——“以前我们说,打价格战是无能的表现;现在发现,打性价比战才是真正的硬核。”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那比亚迪还有退路吗?教授说要技术升级,销售员说要服务到家,从厂家到展厅都热闹非凡。但现实没那么温柔。“低价带来的流量,往往可以吃掉技术的高光。”等到下个周期,消费者还会不会因为一个油箱、一段配置,彻底倒向另一个品牌,是谁也算不准的事。

吉利加量减价精准狙击比亚迪,价格战背后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顺着这个思路,不禁多问一句:当加量减价成为行业默认玩法,谁还能跳出价格内卷,找出一条新的生路?看得见的销量,也许只是暂时的冠军;企业的终极答案,可能藏在悄悄改写的赛道规则里。是真是假,是非对错,还得等下一个“魔法师”进场才知道。

在这场“头名之争”里,镁光灯照到谁身上都觉得刺眼。至于你该怎么选——只能希望你的偏好,比厂家的套路多一层底色。

吉利加量减价精准狙击比亚迪,价格战背后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吉利加量减价精准狙击比亚迪,价格战背后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