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一场由碳纤维前舱盖引发的信任危机,将小米汽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SU7 Ultra车型价值4.2万元的选装件被曝无实际功能,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雷军公开致歉并推出补偿方案却未能平息众怒。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小米汽车在技术营销与用户信任之间的深层矛盾,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参数内卷”背后的系统性风险。
一、4.2万元选装件的“皇帝新衣”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宣传中被描绘成“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核心部件。官方宣称其“复刻纽北原型车设计”,能实现“高效导流气流至刹车系统”“提升下压力与散热效率”。雷军在直播中更强调“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然而,首批车主的实测与拆解彻底撕开了宣传的画皮。
B站博主用鼓风机模拟高速气流测试时,覆盖在风道开孔处的纸巾纹丝不动,实测散热效率提升为零。拆解报告显示,该部件内部仅有两处浅凹槽,未与散热系统连接,实际减重仅1.3公斤,所谓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沦为彻头彻尾的装饰件。更讽刺的是,小米官方商城同期销售的第三方改装件,价格仅为原厂的三分之一,却宣称“功能完全一致”。
这种“宣传时天上飞,实测时地上爬”的操作,让车主们感到被深深欺骗。维权群内,车主们晒出的拆解视频和测试数据形成强烈对比:宣传页面上的“双风道散热系统”,在现实中只是一块覆盖碳纤维纹理的铝合金盖板。有车主愤怒表示:“花4.2万买了个‘智商税’,这是赤裸裸的欺诈!”
二、补偿方案为何成“火上浇油”
面对舆论风暴,小米于5月7日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两项补偿措施: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合2000元)。然而,这一方案被车主们批为“缺乏诚意”。
改配铝制前舱盖意味着用户需重新排队30-40周,相当于为小米的错误承担时间成本。而2万积分仅为选装价的5%,与4.2万元的投入差距悬殊。车主刘先生指出:“这相当于让消费者为虚假宣传买单!”更令车主不满的是,小米客服最新回应称“可取消订单但不退定金”,进一步激化矛盾。
法律界人士分析,若小米明知功能不符仍进行宣传,可能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欺诈,车主可主张“退一赔三”,仅机盖部分就可能索赔超12万元。目前,已有车主委托律师启动集体诉讼,要求小米承担法律责任。
三、信任危机背后的三重隐患
这场风波暴露出小米汽车在技术、供应链与品牌运营上的系统性风险:
1. 参数营销的泡沫破裂
小米沿用手机行业“堆料+概念”的营销模式,将碳纤维前舱盖包装成“黑科技”,却忽视汽车制造的技术壁垒。该部件实际由东莞某改性塑料企业生产,其碳纤维工艺仅限于表面处理层,动态风阻优化效果近乎为零。对比保时捷Taycan同类型件的X射线检测报告,小米部件的热传导系数仅为竞品17%。这种“参数狂欢”与“功能缩水”的割裂,最终反噬品牌信誉。
2. 供应链管理的失控
碳纤维前舱盖采用热压罐工艺,单个模具一天仅能生产一个合格产品,导致选装用户提车周期延长2-3个月,却换来一个“样子货”。更严重的是,小米SU7系列163个核心部件中,有47个沿用手机供应链企业改造生产,这些供应商普遍缺乏汽车级TS16949认证,品控标准与汽车工业体系存在巨大落差。
3. 用户共创的风险失控
小米最初未计划推出碳纤维前舱盖,后因用户呼声仓促上马,却在工程验证不足的情况下推向市场。这种“用户需求倒逼研发”的模式,在手机行业可行,但在汽车领域却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堆料营销在手机可行,在汽车领域却是致命隐患。”
四、行业警示:技术真实性才是信任基石
小米事件绝非个案。从特斯拉Cybertruck不锈钢车身划痕事件,到理想MEGA风洞数据争议,技术营销的泡沫正在全球汽车业蔓延。德国TÜV报告显示,新势力车型宣传的“黑科技”中,有38%存在功能夸大,17%根本未实现量产化。
这场风波为行业敲响三重警钟:
1. 技术宣传需建立科学验证体系
空气动力学、散热效率等专业指标,必须有第三方检测报告支撑。小米若能提前公开风洞测试原始数据,或许可避免信任崩塌。
2. 创新配置需明确区分概念与量产
碳纤维前舱盖若定位为“造型升级件”而非“性能提升件”,用户预期落差将大幅降低。
3. 售后补偿需体现等价原则
2000元积分与4.2万元选装价的巨大价差,凸显小米对用户权益的漠视。分级补偿机制(如升级全碳纤维件或部分退款)或许更能挽回信任。
五、破局之路:从流量狂欢到技术深耕
面对这场信任危机,小米需在三个维度破局:
1. 技术透明化
公开碳纤维前舱盖的材料剖面图、风洞测试数据及供应链信息,用数据重建用户信任。
2. 法律合规化
建立宣传话术审核机制,避免使用“高效导流”“显著提升”等模糊表述,杜绝虚假宣传风险。
3. 服务人性化
针对不同用户诉求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接受补偿的用户可升级至全碳纤维件,坚持退车的用户豁免违约金。
4.2万选装件成“皇帝新衣”:小米SU7 Ultra退车潮
当雷军坦言“过去一个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时,小米汽车正站在品牌重塑的十字路口。这场由碳纤维前舱盖引发的风波,不仅是一次产品危机,更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逻辑的深度拷问。在消费者主权时代,任何试图用“话术游戏”收割智商税的企业,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唯有回归技术真实性,平衡市场需求与工程能力,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正如网友所言:“雷总,与其在健身房举铁,不如先给小米汽车的宣传合规性‘补补钙’。” #小米汽车被曝出现多起退定投诉#
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