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智能驾驶系统规范,明确其辅助属性

中国十大电动汽车品牌智驾系统称谓与宣传的准确性与误导性分析
一、行业背景与政策规范‌

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禁令,明确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夸大宣传术语,违规者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政策要求所有L2级功能必须标注为“辅助驾驶”,并强制标注功能限制(如“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小米、特斯拉等10家车企被点名整改,宣传页连夜修改,行业“吹牛时代”宣告终结‌。

二、品牌宣传的准确性与误导性对比‌

小米‌

调整前‌:使用“全场景智驾”“智驾Pro/Max”等术语,易让用户误认为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
调整后‌:统一改为“辅助驾驶Pro/端到端辅助驾驶”,并增加失效场景警示(如暴雨、强光),宣传准确性显著提升‌。
问题‌:此前事故暴露用户对“智驾”的过度依赖,更名后仍需加强用户教育‌。

华为‌

宣传策略‌:牵头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采用“智能辅助驾驶”术语,技术描述较透明(如乾崑ADS 4.0标注极端场景成功率99.3%)。
优势‌:合规性强,资源倾斜安全冗余设计,但“高阶”前缀仍可能引发用户联想‌。

比亚迪‌

称谓‌: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强调“辅助”属性,但“天神之眼”系列命名存在混淆(部分技术依赖地平线方案,部分自研)。
争议‌:虽承认外部合作,但“自研”宣传占比过高,需进一步透明化‌。

特斯拉‌

调整前‌:FSD(完全自动驾驶)名称极具误导性,实际仅为L2级。
调整后‌:改为“智能辅助驾驶”,但用户习惯仍难扭转,事故责任争议频发‌。

蔚来‌

术语问题‌:NOP+“领航辅助”中“领航”一词易被联想为高阶功能,实际仍需人工监管。需明确标注适用场景(如仅限高速公路)‌。

小鹏‌

夸大倾向‌: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暗示无限制能力,但实际覆盖场景有限。政策后虽删除“全场景”描述,但用户认知已受影响‌。

理想‌

技术包装‌:AD Max“智能驾驶系统”未突出“辅助”属性,激光雷达配置易被误解为L3级能力。需参考小米更名,避免误导‌。

其他品牌(如极氪、岚图等)‌

共性问题‌:混合使用“智能驾驶”与“辅助驾驶”,术语不统一。部分功能演示(如自动泊车)未明确标注人工介入要求,存在责任漏洞‌。
三、误导性宣传的核心风险‌
用户行为失控‌:62%的车主曾因宣传产生“技术依赖”,出现高速睡觉、脱手等危险行为,小米SU7事故即为典型案例‌。
责任界定困难‌:车企若宣传误导,需承担连带赔偿;但用户过度信任系统导致事故时,责任划分仍模糊‌。
技术信任危机‌:第三方方案(如地平线)被包装为“自研”,削弱消费者对行业的整体信任度‌。
四、改进建议‌
术语标准化‌:全行业统一使用“辅助驾驶”,禁用“自动”“领航”等模糊词汇‌。
功能透明化‌:明确标注技术来源(如“基于地平线方案优化”)、适用场景及失效条件‌。
用户教育强化‌:通过车载系统强制弹窗、手册视频等形式普及L2级功能边界‌。
监管常态化‌:工信部需定期抽查宣传内容,对违规车企实施“一票否决”制‌。
总结‌

当前行业正从“营销驱动”转向“安全本位”,但部分品牌仍存在术语包装、技术夸大等问题。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合规框架下平衡技术创新与宣传真实性,避免重蹈“噱头营销”覆辙。

电动汽车智能驾驶系统规范,明确其辅助属性-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