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市场的低温浴缸还没热乎,车企们却已经扑通一声扎了进去。这年头,谁若还在观望增程技术,难免要被嘲为“落后”。智己、广汽带头发布新一代增程系统,小米、小鹏、岚图争相曝光增程新车,仿佛一夜之间,“增程”成了汽车圈的流量密码。卖点是什么?可油可电,雨天不愁断电,假期上高速人比桩多,咱有燃油机兜底。
可家家都往里钻的时候,市场冷不丁就出一记闷棍。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7月增程市场销量同比暴跌11.4%,新能源整体却还有12%的同比增速。这一来,上汽、广汽、小鹏等在增程赛道上“两袖清风”的车企,瞬间面色凝重——前路不再是坦途,反倒像在雾中开车,越往前越心虚。
这其中最尴尬的莫过于理想汽车。往年靠着增程技术一骑绝尘,却在7月交付量上暴跌近四成,三甲新势力“交付榜单”被踢了出去。理想把增程当成锤子,曾经哪里不通打哪里;如今发现这锤子太沉,新的市场风向让它不得不加快向纯电转型。事实证实,增程既无销量基数优势,增幅也远逊于纯电或插混。2024年前7个月,纯电销量近400万辆,同比增长35%,插混近190万辆,增幅25%;增程呢,只有6.5万辆出头,12%的增速。曾经有车企幻想“纯电、插混、增程三分天下”,现在一看,增程连二流都轮不上。
说到底,增程销量疲软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一方面是市场预期过度膨胀——用户买车的时候总觉得“油电双全”万无一失,用车实际却发现都是靠电跑,增程器不过是年度打卡用。另一方面,随着充电桩普及,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顾虑大大减少,“可油可电”的桂冠逐渐变成食之无味的鸡肋。
更致命的,是增程车特有的“动力崩溃”症。许多车主一旦电池没电,车就像打了退烧针,高速动力输出骤降,亏电油耗逆天,甚至有车主直言不如传统燃油,变“全能战士”为拖油瓶。用户对增程的信任,逐渐变成困惑和抱怨。
车企为了自救开启“电池扩容”潮流。新一代增程车型纯电续航步步高升:智己LS6电池组66kWh,续航超450km,问界M8也翻到310km,小鹏X9直接上430km。原本说好“燃油备用”,现在电池比肩纯电,中端市场早就没了燃油的影子。
结果呢?增程车主基本都用它当纯电车。数据显示,赛力斯用户日均90%是纯电驾驶,零跑车主甚至有84%的里程压根没用油。增程本来的定位成了“备用方案”,现实却是“主力纯电座驾”,汽油机成了“年度保养道具”,一年能出场一两次算多的。
造得多、用得少,等于每天开着几百公斤没用的机械。李斌一针见血:“电池越做越大,增程器用得越来越少,那你干脆买纯电得了!”既然充电愈加方便,购车成本和重量又直逼纯电,消费者自然不会为一颗“备用的心”付额外的账单。
这种局面下,增程车在价格上也开始上天。问界M8、M9,理想L6、L7动辄二三十万起步,主攻高端市场。十万元左右的主流需求,增程基本失声。原本的“普及性技术”,如今成了“豪华车招牌”。
细看未来趋势,增程技术被逼出“主流”,成为中高端细分市场的一枝独秀。纯电继续做大众“新宠”,插混横扫补充战线,增程则成为高端用户追求电油双全的最后温情。车企们再想“赛道三分”,只怕要撞上真实的“需求冰山”。
增程市场这场“高端豪赌”,未必全是坏事。但曾经的普及梦,已然成了江湖传说。对于车企而言,增程不是万能钥匙,而是赛道分标。市场不是谁起个新点子就能永远畅通无阻,最终还是得看消费者的脚步往哪走。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