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德国《图片报》一爆料,把大众汽车推到风口浪尖——沃尔夫斯堡工厂打算停止高尔夫车型的生产了,这可是大众的“招牌车型”啊,说停就停,背后全是芯片出了问题。
更糟糕的是,不光高尔夫要停产,途观、途安、探岳这些也是在同一个工厂生产的,统统跟着休息,简直就是把大众的主要车型线给一刀切停了。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过是芯片短缺的问题,没必要搞得这么严重吧?
你说你知道吗,大众这几年早就挺难搞了:利润一直在缩水,市场销量也撑不上去,还得大投入搞电动车转型。结果芯片突然断供,简直是雪上加霜,让人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说到这里,得提一下这场麻烦的幕后推手——安世半导体。
这可不是个小作坊,安世半导体每年生产的芯片能达到几十亿片,基本上都是车规级的,汽车生产里用不得少。这下好了,安世的芯片制造已经部分停产了,《图片报》直接发出预警:德国汽车行业最多还能坚持10到20天。
十到二十天,说白了,也就是差不多不到一个月时间。德国的汽车行业可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直接牵扯着72.7万个岗位,像宝马、奔驰这些大公司可都跑不得。这要是真熬不住,多少家庭会受到牵连?这次的打击就像是在德国经济的心脏狠狠捅了一刀。
你绝对想不到,欧盟汽车行业遇到的这场大危机,背后竟然是荷兰的“调皮玩法”。今年10月1日,荷兰政府突然跳出来,打着“公司治理有问题”的幌子,硬生生接管了安世半导体。可谁都知道,安世是中国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这不就是明摆着针对中资企业的动作嘛。
说起安世的“来历”也挺传奇的,起初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后来被恩智浦拿过去了。到2019年,闻泰科技花了330亿,走“蛇吞象”的套路,才把它全部买下来,控股比例达到了百分之百。这笔买卖也让闻泰成功转向半导体行业,而安世更是成为公司“挣钱大户”。
到了2025年上半年,数据特别有说服力:安世半导体的营收是78.25亿元,虽然只占闻泰科技总收入的30.88%,但净利润达到12.61亿元,竟然占了闻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的266%。简单说,就是靠安世赚的钱几乎撑起了整个闻泰,荷兰这次接管,算是直接把握住了公司命脉。
而且啊,安世在芯片圈的地位可不是说说而已,它是全球顶尖的分立和功率芯片IDM龙头企业,手里掌握着将近1.6万种产品料号,各类小信号二极管、晶体管、ESD保护器件啥的,出货量都领先全球,车规级PowerMOS更是排第二名。现在一旦停产,整个全球汽车芯片的供应链都得跟着颤三颤,影响可不小啊。
更搞笑的是,这次接管行动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就有点风声了。导火索嘛,就是安世的三个外籍高管“叛变”了:荷兰堂的首席法务官拉着德国血统的财务和运营主管,主动跑到荷兰企业法庭去,要求暂停中方CEO的职务和股权托管,像是在演一出大戏似的。
紧接着,在荷兰时间10月6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做出了裁定,直接暂停了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一切董事职位,还指派了一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把闻泰持有的股份,除了1股之外,全部交给了第三方托管。
这次处理手段之后,中方管理层彻底丧失了对安世的掌控权,连重要决策的发言权都没有了。至于接管安世半导体之后,荷兰方面更是步步为营,还直接抛出“中国芯片存在质量问题”的指控,明显就是想找借口来抹黑。
但安世中国可不是吃素的,直接回怼荷兰安世,说他们“散布不实信息、干扰经营”,双方的矛盾也算正式摊开摆在眼前了。而这事儿对安世来说也不是头一回了,早在2021年,安世就收购了英国最大的晶圆厂NWF。
到第二年,英国又来了个新法,用追溯审查搞事,安世无奈之下,只得在2023年11月把NWF以1.77亿美元甩卖给了美国威世公司。这次荷兰的动作,又是搬旧招儿,套路一模一样。
为什么荷兰能这么嚣张?背后肯定有人撑腰。《湖南日报》一句话点明了,从阿斯麦到安世半导体,荷兰在配合美欧遏制华为方面的主动性越来越高了,不像之前那样被动听指挥。早在6月,美国就催促荷兰把安世在中国的总裁换掉,不然就把公司列入实体名单,这背后安排的戏码,简直就明摆着。
荷兰搬出来的接管依据,真是让人忍不住摇头,用的是1952年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案》,这老掉牙的法规居然第一次被拿出来如此操作,说白了就是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抢公司。这样不讲契约精神的方式,真是把底线刷新得一塌糊涂。
现在,产业链上的各方可真是遭了大罪。德国的车企不用多说,芯片库存快用完了,想换供应商起码得等上几个月才能搞定。闻泰科技这边更烦恼,2024年12月才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代工业务就有断供的危险,刚把ODM业务卖给立讯精密,准备专注半导体,这下子又碰上这档子事,真是霉运连连。
安世在东莞的工厂受到重创,七成的封装产能都被卡住了,原材料估计到年底就没得用了,四千多名员工的生计都悬了。这边,中荷高层虽然紧急通话,中方一直催着荷兰讲诚信,荷兰方面嘴上答应会找办法,但到现在也没啥实质性进展。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荷兰原本打算趁着接管安世,掌控芯片供应链,结果反倒把整个欧洲汽车业也给拉了下水。要知道欧洲汽车的年产值可不是闹着玩的,72.7万个岗位背后可是无数家庭的生计,要是真因为这场地缘斗争把行业搞垮了,荷兰还能扛得住这个责任吗?
现如今全球供应链就像一根看似细微的线,一动就牵动全局。要是安世的芯片供应一断,德国车厂受影响还算轻松,欧美和日本的许多品牌也都发出了断供的预警,库存可不多,顶多撑几周。这种自损长远利益的操作,最后到底是谁在为这些损失买单呢?
想想都觉得怪怪的,一个冷战时期留下来的老规矩,被三位外国高管的“反叛”点燃了导火索,最终却让整个全球汽车行业和几万员工来背锅。荷兰那边嘴上说“治理问题”,可真正搅乱市场规则、搞乱经营的,到底是谁呢?
如今大家最关心的,是这场闹剧啥时候能结束。德国汽车行业那10到20天的缓冲期一过去,真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停工呢?72.7万个岗位能不能守住?安世半导体这个“芯片明珠”,最后会怎么样收场?这些疑问啊,恐怕还得等时间慢慢揭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