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场景像是某个美剧:凌晨的高速,驾驶席上的人悠闲地刷着手机,方向盘自动微调,导航温柔提示——“前方800米进入匝道,请准备接管”。可这不是好莱坞特效,而是中国L3自动驾驶时代的现实预告片。工信部文件悄然落地,十几家车企牌照新鲜出炉,有人已经在路上“试水”,你可能还在纠结换车标配要不要买自适应巡航。真是一夜之间,手放方向盘不是吓人,是合法了。
假设你刚买了问界M9,刚从销售处提车,还在关注油耗和充电速度,忽然被告知“你的车能自动开,但你不是唯一负责人”——不禁想,技术真能替你全盘托付生命?那种隐隐不安和新鲜感,一如医生初次用机器人缝合伤口。啊,毕竟医生只是筷子,碗里盛着自己一条命罢了。
回头看这场“无人之争”,牌照抢跑、政策背书、豪华品牌和科技新贵都一个激灵:谁能凭更稳的算法、更敏锐的传感器、更硬的牌照把车开上中国的L3战场?华为系最响亮,“ADS自动驾驶”被吹成国产神话,问界阿维塔牌照拿到手软;宝马、奔驰不甘示弱,老钱派挥着软件鞭子继续圈地;蔚来、理想、比亚迪、广汽等新势力,忙不迭递交测试申请,都说自己快了。你买到的下一辆车,也许就是名单上的幸运儿,提前体验“放手不放命”的驾驶权。
务实地拆分,L3自动驾驶到底意味着什么?一句话,车辆在限定场景里能像老司机一样自己跑,司机可以脱手做别的,但系统随时可能要你“接盘”。和L2级那种“辅助驾驶”相比,真正的责任偏移了——刚才高速上逆天打个盹的责任,也许在某个技术角落里不再全算你。责任的转移,听上去真舒服,不过保险公司估计会直接打哈欠,法律部门则要熬夜加班。
实际路测,华为ADS系统被曝“2000公里只需接管一次”,这种稳定已经让很多老司机自愧不如。提速、变道、避障、应急,全部交给无形的光电和芯片。人类驾驶员或许要沦为宠物——偶尔喊一句“坐好别抓”,大部分时候在副驾煲着电话粥。出行的本质改变了:高速上的疲惫不复返,通勤中多了把斗地主的时间,车变成了“第三生活空间”——其实更像半个无聊的会议室。
当然,技术爆炸面前总有点讨厌的细节。法律还没完全跟上自动驾驶的车轮,万一机器人开车撞了人,责任到底归谁?司机、车企、软件开发商还是那瓶咖啡?保险公司要算新算法,城管搞不好要设AI专门岗。道路基础设施也磕磕碰碰,路牌、信号、通讯还得“被智能再一遍”,否则一停电全体回归手动,不知道以为在玩复古街机。至于用户信任,隔壁大姨还坚持只要手一离方向盘就是“自杀式驾驶”,L3面临的最大障碍可能是一杯不信任的“自来水”。
车企们也清楚,今天的L3就是未来的预演台——大家都盯着更高等级,华为想两年后批量推L3,三年后目标直指L4级无人驾驶,四年后押注无人干线物流;广汽喊话年底推L3量产、明年搞L4预装,2027个人用户能上L4。技术堆叠快到让保修时间都变短,车还没开坏算法先更新。野心和现实的落差,像交警查车和AI识别酒驾,谁能领跑还真说不准。
扪心自问,我对L3自动驾驶很难说有百分百信赖——毕竟,职业后遗症在于,现实世界比测试环境复杂太多。案头的统计表不会告诉你下次遇到断网、雨雪、公共道路施工或者突发癫痫驾驶员时,AI会不会突然“短路”;参数再高,也难抵一只在路中间散步的小猫。黑色一点想,未来或许会出现新的交通事故认定部门,坐在冷气里专门查AI日志,和人类驾驶员一起分锅。事故不怕,就怕锅太多,一不小心背上“任性驾驶”的AI。
当然,我不是悲观者。如果理性点看,如今的L3已经是个“技术门槛跳板”,鼓励行业向上卷、政策灵活试水,对提升整体道路安全和出行体验都是正面推动。但技术和伦理、法规与人性,始终要一边修补一边建新墙。L3全面落地不会一帆风顺,指望“算法能解决一切”只是科幻片剧情,现实中,驾驶员的职责、汽车的智能和社会配套还要“多方博弈”。而我们的每一次“放手”,其背后都藏着工程师日夜调试、法律条文反复修订,跟科技大潮一样热闹,也一样无处落脚。
车辆智能化可以让你解放双手,但你是否准备好把命交给算法?如果明天你的新车获得L3牌照,你是否会第一个试着放手?在这场无人之争里,你愿意当全权的乘客,还是最后的驾驶员?或者,某天出事了,愿意跟谁一同承担责任?这个答案,不急着交卷,等到红灯时再细细思量吧。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