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晚上开车的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迎面驶来一辆车,或者在后视镜里看到一辆车,它的大灯或尾灯是一条完整的、发光的直线,横贯整个车头或车尾。
你下意识地想分辨这是什么牌子,但脑子里却闪过一连串的名字:理想、问界、小鹏、比亚迪、大众……好像都长这个样,一时间还真有点分不清楚。
这种“一字眉”造型,如今已经成了马路上的一道风景线,但看得多了,似乎也少了点新鲜感。
就在大家对这种设计习以为常的时候,一位汽车设计界的顶尖人物站出来,公开表达了非常直接的看法,他认为这种贯穿式灯带的设计,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位发话的人,是现代汽车集团的设计主管西蒙·洛斯比。
他可不是一般的设计师,现代、起亚旗下很多我们熟悉的车型,其造型设计都离不开他的团队。
就在最近的一场新车发布会上,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贯穿式灯带这种设计元素是时候该“退休”了。
他提到,从现代汽车自家的格瑞到索纳塔等车型,他们已经尝试了足够多的贯-穿式设计,现在是时候去探索和创造一些全新的视觉语言了。
这番话从一个引领设计潮流的大佬口中说出,分量自然不轻,也立刻引发了业内外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那么,为什么一位顶级设计师会对一个如此流行的设计如此“不待见”呢?
洛斯比给出的解释非常实在,也揭示了这道光带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首先,他点出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种设计在中国市场几乎成了一种“标配”,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仿佛没有贯穿式灯带,就缺少了科技感和未来感。
但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的消费者对此却显得相当“淡定”,他们似乎并不把这看作一个重要的购车因素。
这种地域性的审美差异,让车企在进行全球化设计时面临两难。
其次,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成本。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条发光的带子,但它的背后远比想象的要复杂。
它需要大量的LED灯珠、精密的导光材料、复杂的电路控制模块,以及非常严格的密封和散热工艺来保证其稳定性和耐用性。
有行业内的分析指出,一套品质过关的贯穿式灯组,其成本可能是传统分体式灯组的三到五倍,甚至更高。
这部分多出来的成本,最终无疑会体现在整车的售价上,由消费者来承担。
更让人头疼的是后续的维修,过去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追尾,换个灯罩或者单个尾灯就行,花费不算太高。
但现在,一旦贯穿式灯带受损,往往需要整体更换,维修费用动辄数千元,如果是豪华品牌,这个数字还会更加惊人。
除了成本,洛斯比提到的另一个核心痛点,就是设计的“趋同化”。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长得越来越像,失去了各自品牌的独特性。
他形容说,从十来万的国产家用车,到上百万的豪华品牌,大家不约而同地用上了这种设计,导致夜晚的街道上,许多车看起来都像是“亲戚”,缺乏辨识度。
这对于一个追求品牌个性和设计创新的汽车厂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设计一旦失去了识别性,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沦为了简单的流行元素堆砌。
这就像几年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大家一窝蜂地采用“刘海屏”,虽然在当时解决了前置摄像头和屏幕的矛盾,但也让市面上的手机正面看起来千篇一律,直到后来各种挖孔屏、屏下摄像头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局面。
话又说回来,贯穿式灯带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如此盛行,把它简单归结为“跟风”或“审美绑架”也并不完全公平。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一股强大的新浪潮。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里的消费者对“科技感”和“未来感”有着全球领先的敏锐嗅觉。
当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物种出现时,它迫切需要一种直观、醒目的视觉符号,来和传统的燃油车划清界限。
而贯穿式灯带,尤其是那些带有动态点亮效果的灯组,恰好完美地满足了这种需求。
它简洁、流畅、充满科技仪式感,一眼就能让人联想到“智能”、“电动”、“未来”这些关键词。
以理想、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正是最早将这一设计发扬光大的品牌,它们用这种极具辨识度的灯光语言,成功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高端、智能的品牌形象。
当市场证明这条路走得通,并且能带来实实在在的销量和关注度后,其他品牌自然会迅速跟进。
这与其说是被“逼”的,不如说是一场由市场需求驱动,所有参与者共同推动的审美进化。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实际上是这股全球设计潮流的引领者和定义者。
当然,任何一种潮流发展到极致,都难免会引发审美疲劳和反思。
现代汽车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已经开始行动。
他们在全新的艾尼氪(Ioniq)系列电动车上,就大胆地放弃了贯穿式灯带,转而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像素灯”的全新设计。
这种大灯和尾灯由一个个独立的方形发光单元组成,看起来就像是复古的8-bit游戏像素块,既有科技感,又带点玩味和趣味性,辨识度极高。
洛斯比对此也相当自信,他认为这种独创性的设计,恰恰是现代汽车在设计上寻求突破的证明。
像素灯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照明工具,更像是一个可交互的界面。
理论上,这些像素点可以通过编程,显示不同的图案、符号,比如在充电时可以显示电量进度,在车主靠近时可以播放欢迎动画,这为汽车灯光的功能性和趣味性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这不再是简单地做一根“线”,而是创造一个可以变化的“面”,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设计思考。
说到底,无论是曾经的“刘海屏”,还是现在的“贯穿灯”,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在某个阶段的集体选择。
当核心技术,比如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领域的竞争进入瓶颈期,或者说技术突破没那么容易被消费者直观感知时,在外观设计上做文章,就成了一条吸引眼球的“捷径”。
消费者真的需要一条贯穿灯带吗?
可能大部分人并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但当身边的车都开始这么设计时,车企就会担心,如果自己不跟上,会不会被认为是“落伍”了。
如今,有像洛斯比这样的行业领军者站出来呼吁改变,无疑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设计不应该是一场简单的“你追我赶”的模仿大赛,更不应该成为增加消费者负担的成本陷阱。
真正的设计创新,应该回归到对人真实需求的洞察,去思考如何通过设计,让车变得更安全、更好用、更有趣,也更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