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五次屏幕才能关自动启停?这哪是高科技,这是高折磨!”
我上个月试驾一台新势力纯电SUV,副驾同事想调低空调风量,结果手指在中控大屏上滑了三次、点了两下二级菜单,眼睛离开路面足足七八秒。我握着方向盘,心里直冒汗——这不是智能,这是拿命在刷KPI。
最近,Euro NCAP(欧洲汽车安全评鉴协会)正式将实体按键的可操作性纳入安全评级体系,这记“官方耳光”打得响亮。而J.D.Power的最新报告更是直指痛点:提车三个月内,车主投诉最多的问题,竟是“中看不中用的触控屏”。讽刺的是,这些被车企吹上天的“智能大彩电”,恰恰成了驾驶安全的最大隐患。
更夸张的是瑞典《Vi Bilägare》杂志那项测试:同样是调节温度和切换收音机,名爵Marvel R在大屏菜单里翻找用了45秒,而老款沃尔沃V70用实体键,10秒搞定。多出来的35秒,是什么概念?高速上以100km/h行驶,就是近1公里的“盲开”距离。这不是科技升级,是拿生命做用户体验测试。
一、全触屏的“伪智能”:便利性让位于设计美学?
我向来不反对科技,但反对“伪科技”。所谓“去实体键、上大屏”,很多车企美其名曰“极简设计”“科技感拉满”,实则是一场成本与美学的合谋。
现代汽车北美设计副总裁曾坦言:“紧急情况下找不到实体键,车主会感到焦虑、烦躁。” 这话说得太轻了。我在暴雨夜开过某款全触屏车型,雨刮速度想调快一档,得先点屏幕唤醒,再进“车辆设置”,滑到“雨刮选项”,最后调档位——等我弄完,前挡风玻璃早糊成一片。那一刻,我真想砸了那块“大彩电”。
而宝马的iDrive系统,虽然逻辑清晰,但要关个自动启停,得戳进五级菜单。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的数据更吓人:使用CarPlay时,司机反应延迟高达57%;语音控制也有30%的响应滞后。这已经不是分心驾驶,简直是“准酒驾”水平。
车企的逻辑错在哪?错在把“用户习惯”当成了可以强行改造的对象。他们以为语音+大屏=未来,却忘了驾驶场景的核心是“安全”和“效率”。真正的智能,是让操作更少、更准、更不用思考,而不是逼你当“指尖舞者”。
二、实体按键的绝地反击:用户用脚投票,车企低头认错
好在,市场开始反噬。
《What Car?》调研了1428名车主,89%的人明确表示更喜欢实体按键。这个数字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沉迷“大屏崇拜”的车企。
大众的设计总监最近放话:“机械按键将回归,且会一直沿用。”曾经被砍掉的空调旋钮、音量拨轮,现在又悄悄装回来了。不是技术倒退,而是对人性的尊重。
我自己开过一台新款大众ID.系列,虽然中控也是大屏,但空调温度和风量保留了物理旋钮。冬天上车,手套都不用脱,左手一拧一拨,暖风就来了。那种“盲操”的踏实感,是点十次屏幕都换不来的。
再看宝马,新款i3虽然全系触屏,但保留了iDrive旋钮和快捷键。为什么?因为宝马知道,真正的豪华,不是炫技,而是让人“无感操作”——你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操作,事情就办成了。
三、中国车的“过度智能”困局:是创新,还是自嗨?
咱们回过头看中国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哪个不把“智能座舱”当卖点?可问题是,它们的“智能”大多停留在“能看剧、能刷抖音”层面,连最基础的空调调节都做不好。
我试驾过某款售价30万+的新势力SUV,语音助手号称“全场景覆盖”,结果我说“打开前排座椅加热”,它回我:“为您播放《前排座椅加热》歌曲。”——这哪是AI,这是人工智障。
更离谱的是,有些车型连空调模式切换都要进三级菜单。夏天上车一身汗,想开个除雾,得先唤醒屏幕、点“空调”、再点“模式”,最后选“前挡除雾”。等你弄完,眼镜都起雾了。
反观老款丰田凯美瑞,一个按钮直接搞定。不是老车落后,是新势力忘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基本盘。
四、真实车主怎么说?听听他们的“血泪史”
我在车友群做过一个小调研,收集了十几个真实案例:
@杭州老张:“我老婆开某新势力,有次孩子在后座哭,她想调高空调温度,结果手忙脚乱点错,差点撞护栏。”
@深圳小李:“语音控制太坑,说‘打开天窗’,它给我打开导航;说‘导航回家’,它播起了音乐。”
@成都王姐:“下雨天调雨刮,屏幕反光根本看不清,最后靠记忆盲点,结果调成自动模式,刮得一跳一跳的。”
这些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当科技不能服务于人,反而成为负担时,它就不配叫“智能”。
五、横向对比:谁在“伪智能”,谁在“真贴心”?
我们拿三款车做个对比:
车型 中控设计 空调操作 语音识别 用户满意度(J.D.Power)
某新势力SUV(国产) 全触屏+语音 三级菜单,无实体键 识别率78%,延迟明显 68分(倒数10%)
宝马i3(进口) 触屏+iDrive旋钮 物理旋钮+快捷键 识别率91%,响应快 85分(行业前列)
大众ID.4(合资) 触屏+部分实体键 温度/风量保留旋钮 识别率85%,逻辑清晰 80分(中上水平)
数据不会说谎:保留实体按键的车型,用户满意度明显更高。不是中国车不行,而是某些车企太急着“炫技”,忘了造车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六、未来该往哪走?科技的边界在哪里?
我始终认为,科技的终点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增强人类。L2级辅助驾驶也好,车联网也罢,都该以“降低驾驶负担”为第一原则。
现在有些车企搞“多屏联动”“元宇宙座舱”,甚至想用AR-HUD取代仪表盘。听起来很酷,但现实是:在强光下,AR-HUD根本看不清;在紧急变道时,你还是得靠后视镜和本能反应。
所以,我的建议很明确:
基础功能必须保留实体控制:空调、音量、雨刮、灯光,这些高频、紧急操作,绝不能藏进菜单。
语音系统要“听得懂人话”:不是背书式应答,而是能理解上下文、有纠错能力。
大屏可以有,但别当“唯一”:它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抢炭。
结语:科技的本质,是让人更轻松,而不是更狼狈
各位车友,咱们买车,不是为了当“科技小白鼠”。我们想要的,不是能打游戏的“移动客厅”,而是一个安全、可靠、顺手的驾驶空间。
当某天,车企高管们自己在暴雨中手忙脚乱找空调按钮时,或许才会真正明白:用户要的不是“看起来很智能”,而是“用起来真省心”。
所以,我想问问大家:你愿意为一块大屏,牺牲35秒的驾驶安全吗?你心中的“智能座舱”,到底该是什么样?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顺便说一句,我最近偷偷在车上贴了个便签:“紧急时,按这里关屏幕。”——有时候,最原始的办法,反而是最安全的“黑科技”。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