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一个新颖的设计也随之进入了大众视野,那就是隐藏式门把手。
很多新车,特别是电动车,车门侧面看起来光洁如镜,当你带着钥匙走近时,门把手会自动弹出,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
这个曾经被许多汽车品牌当作设计亮点来宣传的元素,如今却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根据多方消息和行业内部的讨论,一项针对汽车门把手的国家新标准正在酝酿之中,预计将在2027年正式落地实施。
这项新规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对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全隐藏式门把手进行严格限制,这背后,是无数车主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对安全性的深切担忧。
这件事情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今年五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已经公开发布了《汽车车门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这被看作是监管部门准备规范这一设计的明确信号。
根据流传出的后续信息,未来的新规将更加具体和严格:新生产的汽车将不再允许使用完全依赖电力弹出的全隐藏式门把手。
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机械外拉式门把手,以及保留了部分机械结构、更容易在紧急情况下操作的半隐藏式门把手。
最关键的一条规定是,任何形式的门把手都必须具备“机械冗余”,通俗地讲,就是必须有一套不依赖电力的纯物理应急开启方案。
这意味着,无论车辆的电子系统发生何种故障,比如电瓶亏电或者线路损坏,都必须保证车门能从外部被手动打开。
新规甚至给出了明确的时间线,过渡期将截止到2027年7月1日,从那天起,所有不符合要求的新车将无法上市销售。
这项政策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和普遍支持,根本原因在于隐藏式门把手在追求美学和科技感的同时,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带来了三大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直指汽车最根本的属性:安全与实用。
首当其冲的,就是关乎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其设计必须将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
想象一下,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事故后,车辆电路系统很可能会受损断电。
对于传统的机械门把手来说,这不成问题,救援人员可以迅速从车外拉开车门,为车内乘员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然而,对于全隐藏式门把手而言,断电就意味着驱动门把手弹出的电机彻底罢工,整个门把手缩在车门里,形成一个光滑的平面,从外部根本找不到施力点。
这无异于给救援增加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车内的人出不来,车外的人进不去,每一秒的延迟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强制要求配备机械应急开启装置,正是为了堵上这个致命的安全漏洞,确保在任何紧急状况下,车门这道生命通道都能被顺利打开。
其次,是困扰了无数车主,特别是北方地区车主的日常实用性问题。
隐藏式门把手虽然看起来 sleek,但其复杂的弹出结构和缝隙,在面对恶劣天气时显得异常脆弱。
在寒冷的冬季,雨雪天气过后,融化的雪水很容易渗入门把手的缝隙中,夜间气温骤降,这些水分就会结成坚冰,将整个弹出机构冻得结结实实。
第二天一早,车主面对的可能就是一扇无法打开的车门。
网络上流传着大量车主用热水浇、用吹风机吹、甚至用小锤子小心翼翼敲击冰块的视频,这些看似滑稽的场景背后,是车主们真实的无奈与烦恼。
一个本应简单可靠的开门动作,变成了一场每天都要面对的“破冰行动”,这显然与科技带来的便利初衷背道而驰。
再者,是其设计上的不统一和操作上的复杂性,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彰显自家产品的独特性,不同品牌的汽车设计师们在隐藏式门把手的开启方式上“各显神通”。
有的需要先按压一端,让另一端翘起后再拉动;有的则需要向特定方向滑动或抠动某个不显眼的凹槽。
这种“百花齐放”的设计,导致用户在接触一辆新车时,往往需要先学习一下如何开门。
这不仅让车主本人感到困惑,也给需要临时挪车的朋友、代驾司机或停车场工作人员带来了麻烦。
一个最基础的功能,却被设计得如此复杂和不直观,所谓的“仪式感”在日常使用的繁琐面前,很快就变成了累赘。
当然,当初汽车厂商推广隐藏式门把手时,给出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能够降低风阻,从而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这个说法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
根据相关的流体力学研究数据显示,将传统门把手更换为隐藏式设计,对整车风阻系数的优化大约在0.0001的量级,换算成实际行驶中空气阻力的减少,可能还不到0.2%。
为了这一点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性能提升,却要让消费者承担上述提到的安全风险、使用不便以及高昂的维修成本,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一个隐藏式门把手总成因为集成了电机、传感器等精密电子元件,一旦损坏,其更换费用动辄上千元,是传统门把手的好几倍,这也给车主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事实上,市场本身已经开始对这种“过度设计”做出反应。
一些嗅觉敏锐的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主动调整策略。
例如,新款的问界M7就放弃了之前的弹出式设计,改为了更加稳妥可靠的半隐藏式门把手。
一些更注重实用性的车型,如极氪009,则从一开始就坚持使用传统门把手,反而获得了用户的好评。
反观一些设计更为激进,甚至完全取消门把手、仅用按键开门的车型,如极越01,其市场表现则证明了消费者对于这种脱离实际的设计并不买账。
总而言之,即将到来的门把手新规,并非是对汽车设计创新的打压,而是一次及时的、必要的纠偏。
它是在广泛听取了消费者的心声、充分考量了现实使用场景中的种种问题后,做出的一次理性回归。
它向整个行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汽车设计,都不能以牺牲安全性和实用性为代价去追求片面的美学或科技噱头。
汽车终究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它的每一个部件都应该以可靠、便捷、安全为第一原则。
2027年新规的正式实施,意味着因门把手而被锁在车内外的窘境将成为历史,消费者也不再需要为一个小小的门把手支付高昂的维修费。
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也是推动汽车工业朝着更加健康、务实、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的明智之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