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在PPT上推演时,韩国人已经在泥地里把钱赚飞了

讲真,最近车圈最魔幻的新闻,不是谁又发布了什么遥遥领先的智能马桶,而是韩国人好像找到了对抗美国贸易战的终极答案。

当美国在PPT上推演时,韩国人已经在泥地里把钱赚飞了-有驾

这个答案,不是造光刻机,也不是搞星链,而是卖二手车。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把你家楼下那台十年车龄、偶尔还会漏点油的现代伊兰特,打包卖到中东和俄罗斯去。

这操作,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次,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美国人那边一合计,说要给进口车加个25%的“结界”,本意是想让日韩车企心态爆炸,最好是原地哭晕过去。

这一下确实打得大家措手不及,现代起亚对着美国的出货量,duangduangduang连着掉了好几个月。

当美国在PPT上推演时,韩国人已经在泥地里把钱赚飞了-有驾

按照正常剧本,这时候韩国人应该哭着喊着去谈判,去磕头,去表演“爸爸再爱我一次”。

但现实是,韩国人转头就开窍了,悟了。

他们发现,这世界上除了美国,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人民,他们不关心你的车有没有800V,有没有激光雷达,他们只关心这车能不能跑,空调冷不冷,价格是不是跟白送一样。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二手车迁徙大队”运动,就这么展开了。

这事儿魔幻在哪?

魔幻在它真的有用。

韩国海关数据显示,二手车销量跟坐了火箭一样往上窜,一个月暴涨35%,直接把整个国家的汽车出口额拉到了历史新高。

现在,韩国每出口四台车,就有一台是二手的。

当美国在PPT上推演时,韩国人已经在泥地里把钱赚飞了-有驾

如果说之前新车业务是国家队的正规军,那现在二手车出口就是从地里钻出来的游击队,不讲武德,但极其有效。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到这种乱象,一方面觉得荒诞,另一方面又觉得特别真实。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你以为你在下大棋,你以为你在运筹帷幄,其实你只是在泥地里找个能卖掉的东西而已。

当美国在PPT上推演时,韩国人已经在泥地里把钱赚飞了-有驾

最好的商业模式,从来不是写在PPT里的,而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韩国人把这些二手车卖给谁了?中东、中亚、俄罗斯。

这些市场简直就是二手车的“应许之地”。

一个俄罗斯大哥,他可能买不起最新的捷尼赛思,但他绝对愿意花点小钱,搞一台跑了8万公里的索纳塔。

而且韩国车在这有个天然优势,驾驶位在左边,跟当地习惯一样,无缝衔接。日本车就不行了,很多右舵车过去还得“开膛破肚”大改造,属于是硬件不兼容。

所以你看,决定一个技术,一个产品成败的,往往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这种看似不起眼,但又极其致命的细节。

就像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是特斯拉,而是山东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比任何算法都牛逼。

韩国人现在的操作,就是把这种民粹智慧,应用到了国际贸易上。

你美国人不让我玩了,是吧?行。

我不跟你玩了。

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我直接把我的旧装备打包,送给你的潜在对手们,我去那边开辟第二战场。

这就不是做生意,这是“掀桌子式竞争”,是黑暗森林法则的极致体现。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更搞笑的是,这个生意虽然做得风生水起,但场面极其原生态。

报道里说,韩国的二手车出口中心,就是一片巨大的泥地。

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中东土豪,穿着白袍,踩着Gucci的拖鞋,深一脚浅一脚地陷在泥里,指着一排排灰头土脸的K5和途胜,跟销售讨价还价。

这哪里是国际贸易,这简直就是赶集。

这种极致的反差感,充满了后现代的荒诞艺术气息。

“私营企业在这里租用这些泥地,把车停在那里”,这话说得多么朴实。

这帮人是真的疯了!

他们根本不在乎体面,他们只在乎搞钱,搞钱,搞钱。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把一个国际贸易问题,硬生生写成了一部玄幻小说。但这不重要,因为现实比玄幻小说魔幻多了,不是吗?

日本那边也一样,被美国人搞得很难受,于是也加入了这场全球二手车“大甩卖”。

日本的二手车市场更成熟,体系更完善,听起来好像更厉害。

但日本人有点放不开,有点“偶像包袱”。

比如之前为了响应制裁,他们主动切断了对俄罗斯的二手车销售。

这操作属于什么?属于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

人家韩国人是“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要赚钱”,你这边还在为所谓的“国际观瞻”自断一臂。

这就是格局的差距。

在活下去面前,所有的事情都是小事。

说真的,我最近在想要不要把我的旧车也卖到非洲去,感觉能开个好价钱。就是不知道运费怎么算,这事儿回头得研究研究。

所以你看,这场由美国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最后催生出了一个全新的、野蛮生长的全球化次级市场。

这个市场不讲品牌玄学,奔驰宝马在这里的光环,可能还不如一台皮实耐用的现代皮卡。

这个市场也不讲技术崇拜,什么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都不如一个“大力出奇迹”的发动机来得实在。

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返祖,也是一种对所谓高端制造业的降维打击。

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任何看似坚不可摧的商业壁垒,都可能被一个意想不到的、极其草根的玩意儿给冲垮。

当你在五角大楼里用超级计算机推演贸易战的时候,人家在仁川的泥地里,已经把生意做到飞起了。

这就是现实。

所以,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不是谈判,不是妥协,而是找到一个你俩都看不上、但又特别需要你家旧玩意的第三者,然后把旧玩意全卖给他。

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