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聊车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中国财富500强榜单最近公布,统计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前十榜单。

部分新势力车企也有上榜,但排在较后区域,未在前十榜单内,详细如下:

理想汽车:171位

蔚来汽车:269位

小鹏汽车:351位

零跑汽车:423位

第10名:赛力斯集团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2024年排名404位,2025年一举跃居169位,领先理想的171位。

凭借“问界”系列,赛力斯的营收有了大幅增长,并已经反超之前增程界老兵理想。

目前理想仅靠L6支撑整体销量,往上的产品几乎全被问界M8和M9压制,现理想已经打算扩充纯电车型。

第9名:长城汽车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2024年排名158位,2025年排名上升至140位。

长城全系SUV车型,虽然起到战略聚焦的作用,但同样也会流失部分轿车市场份额。

目前旗下主销车型还是以油车为主,新能源领域的产品稳中有升,销量并不算亮眼,但单车利润率控制得不错。

第8名:东风集团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2024年排名64位,2025年排名下降至73位。

从近半年的销量统计来看,东风集团旗下的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就贡献了进一半的销量。

但同时,东风日产及东风本田销量较去年同期分钟下降23.5%及37.4%,而东风旗下的新能源车型目前销量暂未迎来爆发。

受上述原因综合影响,排名下降也就难以避免了。

第7名、广汽集团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2024年排名53位,2025年排名下降至66位。

从近半年的销量统计来看,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丰田、广汽本田贡献了近70%的销量。

丰田车型销量较去年同期有小幅上涨,而本田则下降了25.6%。

旗下的传祺和埃安品牌,较去年同期销量分别下降了22.6%和14%。

第6名:奇瑞集团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2024年排名100位,2025年排名上升至59位。

从近半年的销量统计数据来看,奇瑞全系产品系列均迎来正增长。

奇瑞品牌下的主销车型为瑞虎系列SUV,同级具备一定价格优势,且奇瑞发动机稳定性总体不错,较去年销量上涨3.2%。

星途全系月销量1万多台,并不算亮眼。

捷途系列的方盒子造型SUV销量不错,几乎快要撑起整个集团的半壁江山。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iCAR系列则以方盒子纯电SUV为主,目前销量稳中有升。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第5名、北汽集团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2024年排名57位,2025年排名上升至52位。

北汽集团旗下商用车销量占比较高,大体占总销量的40%左右。

旗下BJ系列硬派越野在同级中,表现尚可,旗下“极狐”汽车销量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但整体市场份额都不算大。

除了商用车领域,北京奔驰也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

第4名、一汽集团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2024年排名35位,2025年排名下降至43位。

总体销量靠合资大众和丰田贡献,二者约贡献70%左右的销量。

旗下奔腾品牌基本边缘化,红旗品牌较去年销量有所上涨,幅度不大。

第3名、吉利集团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2024年排名54位,2025年排名上升至41位。

吉利的油车星越L、博越L、星瑞、缤越等车型总体发挥稳定。

今年新能源领域的“银河”品牌有比较强力的爆发,全系几乎都对标比亚迪热销车型。

以更高的配置及更低的价格这个套路,持续“攻城掠地”效果显著,排名上升,“银河系列”功不可没。

第2名、上汽集团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2024年排名30位,2025年排名下降至38位。

旗下大众和五菱为销量主力选手,二者贡献近60%的销量。

荣威和名爵在国内市场表现不算太好,名爵在海外市场表现尚可,但随着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发力,光靠之前的出口车型估计难以抵抗。

第1名、比亚迪

中国《财富500强》前十车企榜单,赛力斯靠“问界”完成逆袭-有驾

2024年排名40位,2025年排名上升至27位。

比亚迪今年550万的销售目标有一定的难度,但从半年的销量统计上来看,较去年还是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增长点主要体现在海外市场上,半年时间,已经超过奇瑞,并超过自己去年全年出口量。

总结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拉升,原先主要靠合资油车拉动营收的车企多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上涨势头较猛的车企,多是以自家车型为主,“打铁还需自身硬”亘古不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