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召回,智驾软件升级,安全事故调查

如果说一起召回案能让你感受到“车祸现场”的紧张气息,那小米汽车最近的操作大概能给你讲一个现代版的侦探故事,只不过这次的主角叫“算法”。想象一下,你坐在一辆看起来很前卫的SU7标准版纯电动汽车上,伸手一按,开启了所谓的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屏幕上缓缓点亮,冷淡而精准,仿佛你只需闭上眼睛,机器就能带你安全抵达。可真的是这样吗?

一串数字打破了科技乌托邦的宁静:116,887辆。这是今年9月小米汽车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的召回计划,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SU7标准版——没错,这一年还没过完,批次跨度已经“预支”到了未来八月。官方说法颇为理性:在L2功能开启时,某些场景识别、预警或处理能力不足,如果驾驶员没及时接管,碰撞风险就会上升。你可以理解为,当你自信地把方向盘甩给AI,AI可能只是个孩子——有时候会打瞌睡,玩手机,或者直接当掉。

这是今年的第二次大规模召回。时间回拨到年初,小米因为智能泊车辅助功能的缺陷悄悄召回了三万多辆SU7,理由很直白——授时同步异常,系统识别静态障碍物出问题,可能让你和隔壁停车场的柱子有一次“亲密接触”。两次召回都用OTA升级解决,没有动过螺丝,也没有拆过零件,车主只需一觉醒来,发现软件页面变了,心里却可能多了一个问号。

事实是,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现代汽车“少即是多”的修复理念,也突出了背后更大的难题:智能驾驶到底成熟了吗?

如果把召回定义为“技术问题的露头”,那顺着漏洞你很快能看到一些更阴暗的裂缝。今年三月,安徽某高速路上,一辆小米SU7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运行时,时速116公里,最后一头撞了上去,三人死亡。交警介入调查,到目前结论未出,但很快舆论被点燃。

这一次,大家关注的不仅是小米修得快不快,而是“智驾系统真能替代人吗?”尤其在极端路况下,算法能不能做出比人更聪明的判断?对小米来说,这样的疑问比代码漏洞更难填补。

说实话,小米对智驾真不是玩票。总投入逼近47亿,3000名AI工程师,专设的AI实验室,还早早投资自动驾驶公司纵目科技——这些数据足够打造一部科幻电影。发布会上,小米展示了端到端模型、断网下也能用的泊车辅助、自动绕行避障,一切都很高调。结果没几个月,现实又证明:静态障碍物识别失误,智驾系统稳定性成了问号。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挖到小米五月份悄咪咪把SU7的订购网页从“智驾”改成了“辅助驾驶”,还解释说这是落实国家新规,提醒大家 “L2级别必须时刻关注路况,别太迷信系统”。换句话说,小米帮你做了个AI导航员,但你还是得随时做好主理人的准备。就像告诉你这楼有消防喷淋,但别真拿小区监控当真正的保安。

小米汽车召回,智驾软件升级,安全事故调查-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智驾软件升级,安全事故调查-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智驾软件升级,安全事故调查-有驾

OTA召回在技术层面看似“无痛”,毕竟不用拖车进厂,远程一点升级之事。但监管领域已经明文规定,OTA同样纳入召回管理。不要误以为远程就是小问题,其实反而反映了现代汽车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一切核心问题都藏在几万行代码和几个传感器后面。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今年全国汽召总数1123.7万辆,OTA召回覆盖406.8万辆,新能源车召回占比近四成——数字还挺可观,至少你不用感慨自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再看看旁边的老大哥。特斯拉年初也在国内OTA召回了120万台电动汽车,修复摄像头和助力转向问题——相比之下,小米被质疑更多,毕竟人家在辅助驾驶领域技术资历较深,出事花样也多。于是问题来了,技术底子和用户宽容度之间,真的存在着某种隐形红线吗?

至于小米,今年依然在加码。跟英伟达一起合作开发AI和自动驾驶系统,总裁雷军的梦想没因这几次召回而缩水半分。只不过,现实从来不是梦想的下脚料。技术突破和用户信任,从来都是一场同步进行的马拉松——哪怕中途翻车,工程师第二天还得撸起袖子把代码调过来,“补作业”。

说到这里,职业病犯了。我们这些习惯于“看尸体找真凶”的人,总不免要多问一句:如果车主真的相信AI,为什么还要反复提醒“系统仅供参考”?而小米真的有可能用一套升级,在算法认知和现实路况之间搭起一道安全防线吗?还是,这场智能驾驶的理想,要等每一次“事故”后,才在技术的尸检报告上多补一行注释?

小米汽车召回,智驾软件升级,安全事故调查-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智驾软件升级,安全事故调查-有驾

技术的不成熟,用户的高期待,加监管的逐步收紧,这三方的博弈,注定让“智驾梦”变得复杂又漫长。每一次OTA召回,既像医生开药,也像工程师给算法做剖尸——永远有人在问,“到底是我们太急,还是技术本身就是慢性子”?说不定哪天,自动驾驶真能做到“比人还要省事”,我们不过是坐在后座被算法“送命到家”。

这次小米召回,看似是软件的事,实则是信任的生意。OTA可以三秒修补bug,安全感却要一次次从事故、质疑、监管三重迷雾里慢慢复原。究竟还有多少智能驾驶厂商,要靠这样的“体检报告”,才能学会如何让算法和人心同频共振?你会愿意在下一次坐进SU7时,把命彻底交给AI,还是宁愿自己多盯一道绿灯?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所有驾驶者都要面对的伦理题。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