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能继续以人为“本”了,从小米Su7事故说开去

科技不能继续以人为“本”了,从小米Su7事故说开去-有驾

凌晨三点的成都天府大道,刺眼的车灯划破夜色,紧接着是金属碰撞的巨响。当热心市民冲向那辆翻滚后冒烟的小米 SU7 Ultra 时,无论如何拳打脚踢,紧闭的车门都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最终,火势蔓延吞噬了驾驶舱,也让 “创新” 二字在生命面前显得格外沉重。

这是几个月来,小米系列汽车的第二起轰动全国的事故大案,令人唏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该事故的官方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常见成因和部分媒体爆料来看,存在驾驶员酒驾、超速等违规操作的较大概率 —— 深夜凌晨时段本就是酒驾高发期,若驾驶员存在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等行为,无疑会大幅增加事故发生概率,这既是对自身生命的漠视,也违背了基本交通法规,理应受到法律制裁与道德谴责。但必须明确的是:驾驶员的责任不能替代企业的安全设计义务,即便事故存在人为违规因素,车辆作为 “生命安全最后一道屏障”,其应急功能的完整性仍需接受检验。这起事故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核心并非单一归因于某一方,而是 “创新设计与安全底线的失衡”—— 无论事故初始成因如何,当危机发生时,产品能否为生命救援留出时间,才是衡量创新价值的关键标尺。

小米 SU7 从不缺创新光环。从宣称 “极端情况下向下喷火保护驾驶员” 的电芯倒置技术,到追求极简设计的隐藏式车门把手,每一项创新都精准戳中消费者对 “科技感” 的期待。可当事故发生时,这些精心设计的创新却暴露出致命漏洞 —— 备用电池损毁后,藏在手套箱或储物盒里的机械解锁装置成了 “海市蜃楼”,外部隐藏式把手更是让救援人员束手无策。

科技不能继续以人为“本”了,从小米Su7事故说开去-有驾

就像成都事故中,即便现场人员第一时间参与救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车辆起火;消防人员最终不得不动用锤子和电锯破拆,而这段耗时很可能错过了最佳救援窗口;半年前安徽的 SU7 事故,同样因车门无法及时打开,让生命错失机会。

这些悲剧共同指向一个结论:驾驶员的违规行为需要追责,但企业若在创新中牺牲安全设计,相当于亲手拆除了生命的 “防护网”—— 即便没有酒驾、超速等人为失误,当其他突发状况发生时,有缺陷的安全设计依然会成为致命隐患。

不止汽车行业,整个消费品领域都曾陷入 “为创新而创新” 的误区。

某品牌折叠屏手机为追求 “无缝折叠”,缩减了电池防护结构,结果出现多起充电自燃事故;某家电企业为打造 “超薄机身”,简化了散热系统,导致机器运行时温度超标,甚至引发火灾;还有网红智能门锁,为实现 “远程一键解锁”,忽略了网络安全漏洞,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这些案例中,没有 “用户违规操作” 的争议,却同样因创新优先于安全而付出代价。这说明:无论是否存在用户操作失误,消费品创新都必须以安全为前提 —— 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是为了 “安全使用”,而非为 “创新噱头” 买单。没人会为了 “隐藏式把手” 的美观,牺牲事故后逃生的可能;也没人会为了 “超薄机身” 的精致,承担起火的风险;更不会有人为了 “远程解锁” 的便捷,放任家门向不法分子敞开。

工信部今年国庆前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其实早已划定了创新的边界 ——“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这个要求并非限制创新,而是为创新划定了安全红线:它不禁止企业研发隐藏式把手,但明确要求 “必须保留外部应急解锁能力”;它不反对技术突破,但强调 “所有创新都要服务于安全底线”。

这种逻辑适用于所有消费品:手机厂商可以探索折叠形态,但电池防护和散热系统绝不能妥协;智能设备可以追求便捷,但网络安全漏洞必须封堵。

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 “炫技”,而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让产品更易用、更可靠 —— 就像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是基本义务,企业坚守安全设计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二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不少企业至今没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在强调 “技术突破”“设计革新”,却对安全问题抱着 “小概率事件” 的侥幸心理,甚至在事故发生后,试图用 “用户操作不当” 转移焦点。

可对于消费者而言,安全从来没有 “概率” 可言 —— 要么 100% 安全,要么 0% 安全。

就像行业内的共识:“涉及消费者生命安全的产品,厂商永远要比消费者更害怕”。这种 “害怕”,不该是事故后找借口推脱,而应是创新前的主动敬畏:在设计隐藏式把手时,先考虑 “救援人员如何快速解锁”;在研发新电池技术时,先测试 “极端情况下是否影响其他安全功能”;在推出智能功能时,先排查 “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当企业把安全作为创新的起点,而非事后补救的环节,才能真正避免悲剧重演。

消费品创新的终极意义,是让生活更美好。

而 “美好” 的前提,是 “安全”。就像小米 SU7 的电芯倒置技术,若能同步考虑 “电池损毁后如何保障车门解锁”;隐藏式把手设计,若能兼顾 “紧急情况下的便捷开启”,那这样的创新才真正有价值。反之,即便没有酒驾、超速等人为因素,脱离安全的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再炫酷也终将付出代价。

希望小米 SU7 的事故能成为整个行业的镜鉴:驾驶员要敬畏规则,不触碰酒驾、超速等红线;企业更要敬畏生命,在创新中守住安全底线。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再惊艳的技术,也比不上事故发生时那扇能顺利打开的车门;再炫酷的设计,也不如一份稳稳的安全感。这,才是消费品创新应有的底线与初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