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车展那天,我掏出手机,随手拍了个问界M8的车头,镜头下是一团科技感爆棚的造型,光线一打,金属质感都仿佛在呼吸。感觉这车的设计挺符合许久未遇的未来感。我也知道,光光看外表不行,还得看看那内在。
昨天跟销售聊了会,他说:M8的底盘比M9成熟了,动态稳定性明显增强。 这个我有点印象,毕竟一开始,问界M9的底盘调校得不太顺,也就是那种转弯时会咯噔一下,很多人都反馈不太舒服。去年我还试驾过,感觉悬架偏硬,车身在急弯时不能给到足够的信心。销售的分析我听着,但心里还在想:难道新一代就真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底盘调校不是一两天能搞定的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感觉这事还得再深究——到底华为在研发这块,是追求极致的创新还是更偏实际的用料实在?(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平时跟厂商经理聊过,华为的工程师其实并不惜工夫,慢慢打磨产品,已经不是一开始的快打快赢那一套了。可能,我之前对他们过于苛刻,觉得速度优先,忽略了其实底子的打磨还得花时间。
估算一下,问界M8的售价估计会在27-30万区间(体感/估算),这个价很实力,竞争者多半是在30万左右的主流SUV阵营。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价差其实挺大的?但要是底盘调校到位,驾驶体验自然就不一样,否则就是油皮怪——外观光鲜,开起来硬邦邦的。
我还记得那个售后的人说:M8虽然是新一代,但我们从M9上吸取的经验,要比之前任何一款都深。 其实这个对比挺常见的——我之前翻了下自己存的笔记,发现华为的车型都像是二次开发一样。M7一出来,冲着市场快赶快,硬着头皮上市,但不够成熟。后来第一批车问题多,用户抱怨声大。等到下一代,技术和做工都改正了不少。
说到这,下一步就是……什么时候买?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欢捡漏,觉得价格会慢慢砍。比如刚刚曝光的预售价,16.98万,上市后还能降个两三万——其实这个逻辑很像上汽尚界H5。你说,上汽这个老牌子,底子扎实,研发能力强(估算第前排的技术成熟度吧,样本就几台车),那这个车虽然是新品牌,却比起华为,还能更稳。购车不用太担心底盘调校这一硬骨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H5的内饰还是比较欧洲范儿,木饰和控制台的布局让我想起了购车时的实用第一。他们的机械素质挺靠得住,这就像我看过的某台国产车改装案例,底盘调得靠谱,跑起来不怕顿挫。虽说价格预估还能降两万,但它的开-销-感还能接受。
我心里还琢磨:上汽的研发是不是还靠堆料来补缺?大部分用料,确实都是欧洲或日韩的零件,制造工艺也不错。但研发能力的差别,估计靠的是底子成熟度——其实和泡面店用的面粉一样,老面做多了,自然口感会更稳定。
对,咱们也不能忽略市场需求。华为的问界M8,理应是面向高端用户,现在价位在既能吹牛,又能实用的区间,能不能让我一试就心动?还是说,得等新款成熟了再买?我一边想,一边琢磨,说到这我突然觉得:其实我挺喜欢那种等吃新鲜果子的心情的。常常新鲜果子刚上市,一堆人就把树枝踩得稀巴烂。
哦,对了,也得顺便问一句——有没有人真的是只靠坊间真假消息就决定买不买的?我相信,真正用心的,都喜欢看货+试驾+暗笑自己一年不换车的耐心。
这两天,路上看到很多熟车老款,心里就有点嫌麻烦——不换也是一种状态,毕竟,换车后,车库还有那些麻烦事。
但华为和上汽这次大动作,都是厂商推新,市场反应,像是一场跑快车比赛。谁先冲线,谁就占优势。
我自己心里还在想:到底能不能真的凭技术赢?还是最后还是看谁资源更雄厚?毕竟,技术不光是研发,还得看供应链硬不硬。就像买水果一样,外面看着漂亮,但水分是否足,最根本还是看供应商的果园有多大。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么多成熟代车里,哪一款会让你觉得用起来最心安?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