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叫停后,车企在服务权益上层层加码,想借此留住用户。比如,比亚迪的“出行无忧险”就是吸引消费者的一大方式。
细看条款很“豪爽”,但限制条件也毫不含糊。“出行无忧险”仅限落地1年内的新车购买,出险同样不分主次责。车辆发生事故后,须第一时间同步联系保险公司和无忧险客服、必须把车留在4S店做维修,普通修理厂发票一律作废。“出行无忧险”并非全新险种,而是在传统车险框架基础上进行服务升级的创新方案。通过"买一年赠两年"的权益组合吸引消费者,费用通常在3000元左右。
除比亚迪外,雷克萨斯、宝马等品牌的4S店曾陆续推出过同类产产品,分别以“焕新保”、“慧换新”等名称加以区分。其核心卖点更加大胆,不仅覆盖事故折旧保障,更直击两大用户痛点:一是配件零整比普遍偏高带来的维修成本压力,二是三年内二手车价值大幅贬值的资产缩水问题。
质疑声伴随始终
就“出行无忧险”等产品所承诺的权益,业内最大的疑问是其能否持续。
“出行无忧险”的承保方多为区域内保司合作的代理公司,并非主机厂直营。过往“车辆统筹险”理赔无门的案例,已经让消费者对“非头部保司”心存戒备。这些代理公司的资质和信誉存在差异,权益细则、理赔规则等方面亦呈现多样性,导致不同区域或4S店渠道销售的"出行无忧险"等产品,在实际理赔过程中可能出现差异化结果。条款里对“非全损”与“推定全损”的定义解释权在谁手里,定损30%到底是按维修厂报价还是按4S店报价,都留下灰色空间。
另外,引发思考的是“出行无忧险”等产品是否对二手车市场产生影响。从正向价值看,这类保险通过覆盖事故风险、降低折旧损失,客观上提升了车辆的潜在价值。附带有效保险的车辆在评估时,可能因后续使用成本的可预期性增强,获得相对更高的估值空间。
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类附加权益也加剧了二手车交易的复杂性。对买家而言,需额外核查车辆保险的权益范围、剩余有效期及可转移性等关键信息。若相关信息不透明,或交易后保险无法顺利承接,极可能引发"权益真空"纠纷。更棘手的是,不同车辆的保险覆盖情况参差不齐,进一步扰乱二手车价格的统一评估标准,导致同车况下因保险差异出现价差,给市场规范化发展带来新挑战。
普及智驾保险
除“出行无忧险”外,车企把目光投向了智驾保险,开始加速落地。
早于去年年底,华为推出一项优惠政策,购买问界、智界、享界车型,即可免费获赠4000元/年的智驾无忧服务。但其智驾险只有12个月的权益期限,如果权益结束后发生了事故,需要报保险,并且来年保费会上涨。
小鹏在今年4月也推出了智驾险,新老车主只要在车险保单生效期内,可购买239元/年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至高赔偿100万元。从价格来看,小鹏的239元/年的智驾险甚至比手机的碎屏险还便宜。
比亚迪推出不设上限的泊车兜底政策,凡搭载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辆用户,在使用智能泊车功能时发生事故,车企全包维修与补偿,用户无需走保险,直接找售后即可。
如同“出行无忧险”等产品所承诺的权益被质疑一样,智驾险面临同样的拷问:它是真兜底,还是新噱头?
公开报道显示,不少车主在事故发生后向车企索要行车数据,常被“流程”“权限”等理由反复拖延,部分车企甚至以"数据属于企业机密"为由拒绝提供完整信息。另外还有车主对数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为并不是每家车企都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智驾系统会出现问题,不排除车企最后提供的数据已经被修改。
因此,智驾险能否顺利起到保险该起的作用,数据的顺畅流通是关键所在。不难推测,在智驾险产品的开发阶段,车企已经向保险公司开放了部分数据,以便保险公司更好地核算风险并制定合理的价格。而要让智驾险更具公信力,保险公司和车主还应该能够查询和留存智驾功能是否开启、是否正常运行等关键数据,以此作为客观判定事故责任的共同依据。
从延保、终身质保,到“出行无忧险”,再到“智驾险”,车企的锁客工具不断迭代,核心目的始终没变:把一次性交易变成长期关系,把让利空间从车价挪到看不见的服务溢价。纵观全局,无论当前各家车企推出的无忧服务是否存在漏洞,智驾保险是否为“噱头”,或许都可以转换一个更加包容的心态来看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