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月交付量突破7万台是个什么概念?别看7这个数字好像也就比6多了一点,可一台车从生产线到消费者手里,背后得多少环节在发力撑着呀。这事吧,朱江明大概最有发言权了,10月份零跑全系交付70289台,他对着这个数字,脸上的那点得意劲甭提了,不但笑意藏不住,还像是把整个行业的顶尖纪录也握在了自己手里。
其实零跑这次刷新纪录,最无声胜有声的点就在于,它已经连续八个月霸占新势力销冠,而且记录还不是没人破的,是自己破的。这种增长速度,说夸张点,就像高速路上猛踩油门那种“起飞感”。要知道,同期的新势力选手,能月交付四五万台已经算优秀了,而零跑直接拉了个“断崖式领先”,甩出一大截,甚至连传统车企里像广汽丰田、特斯拉这样的老牌劲旅也许都得回过头看看它的冲刺背影。
得,这话说到这儿,估计有人会问了,零跑凭啥这么猛?它是怎么从黑马到领跑者一路硬生生冲出来的?咱不妨往回捋捋,它这赛道里的起跑方式,顶多是个意料之外,但跑到现在,完全是实力使然。
零跑的路子:从技术起家到主流品牌
朱江明从创办零跑第一天起,就给这牌子定了个策略——全域自研。这是什么意思呢?大白话讲,就是零跑的技术尽量自己搞,地基打扎实,不靠外边的技术团队扶着走路。从智能座舱到电驱系统,从电池底盘到算法优化,零跑技术储备直接覆盖了新能源汽车的方方面面。你再回头琢磨这个方法,确实挺聪明:一方面技术能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产品迭代速度快;另紧抓零部件的高通用率,还能省成本,形成一整套闭环。
还有个细节值得一提,零跑不像一些新势力偏重“高端市场”,而是直接选择了“主流市场”——说白了就是定价偏亲民。老百姓买东西吧,图实用又要讲性价比,而零跑恰恰卡准了这个心理,用“好而不贵”的方式,成了新势力里真正的接地气选手,难怪能圈住一大批潜在用户。
技术之外,靠产品“长红”打“稳扎稳打”的牌
每次提到零跑的销量,都会有人好奇,它是不是靠单一爆款车型撑起了数据?结果一翻,发现不是。零跑的产品线相当全面,像C11、B01、C10这些车型,销量都能稳稳突破万辆,交付量没什么过山车式的波动。全系发力的策略,就像打牌时出了一手“全垒打”,零跑的交付量势能根本没停歇。
有意思的是,技术自研带来的不仅是成本优化,还撑起了产品力的稳步提升。今年10月零跑又发布了D平台,这个全新架构直接就像一个“技术集大成”,啥都有。比如电池容量、驾驶算法、混动系统,这平台里的各种配置细节,听着就让人觉得够得劲。还有动态辅助驾驶、纯电续航500km这些技术亮点,不管外行内行,听完都得感慨一句,零跑这路子,走得真稳。
关键这套技术背后还有逻辑支持,就是验证了“规模效应反哺研发”的那套理论范式。因为销量高,成本总体下降;成本下降,盈利空间扩大;盈利好,再往技术投资砸钱,杂糅下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你品品,这条 “成本优化-销量提升-反哺技术”路径,确实是妥妥的成功闭环。
零跑的未来:从“全域自研”到高端探路
零跑汽车在发布D19时,就展示了不少新技术,像带全球最大混动电池的SUV配置,这听着就比传统车企有意思。朱江明的那句话也算给市场喂了个定心丸:“我们虽走高技术路子,但理念仍是‘好而不贵’,不是一味追高利润”。这样的策略,更显得零跑的“高端试水”更像是厚积而薄发,而不是硬碰硬地争市场。
更让行业有猜测空间的是,零跑压箱底的新品还没开发布会,比如11月的Lafa5,又或者明年的A10,这些车型定位差异,或许在更广阔的消费者区间带来零跑的新增长点。
零跑的破纪录,虽然是这一两个月的大新闻,可细看下来,这背后其实是它多年技术积累的自然结果。有人说它是黑马,或许不如直接喊它“领跑者”更贴切。未来的造车赛场里,零跑还能跑多快、跑多远?拭目以待吧,也许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跑了多久,而是它还能为行业赛道树立什么新标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