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上市即打折大众如何自救

最近汽车圈有个事儿,大概很多人已经听说了。上汽大众途观L Pro,2025款刚上市,定价是23.68万元起。但厂商一边新车刚推,一边马上放了个“限时最高优惠5.8万元”的消息。你没听错,新款车刚上市就直接打了将近六折起步。这事儿放在五年前,简直不可想象。新车刚上市还没捂热乎,就先砍一刀价格,这怎么都透着点“赔本吆喝”的味道吧?甚至还能让人忍不住多想:大众到底怎么了?

其实,这种“看起来不正常”的现象,最近在汽车行业已经不是个例了。类似的“高开低走”,不光在大众身上有,别克、丰田、甚至部分所谓的“豪华品牌”也开始玩这一套了。而且优惠幅度越来越大,越来越早。更离谱的是,新能源车那边,很多品牌不仅直接降价,还搞起了花式补贴、终身保养,甚至买车送充电桩……这阵仗看着挺吓人,不少人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车企真的快活不下去了?

新车上市即打折大众如何自救-有驾

但咱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把数据摊开了看看。就拿大众途观L系列来说,公开数据显示,它今年3月的销量是14437辆,在中型SUV市场排到第5名。乍一看,这数字还不错,中型SUV的竞争有多激烈大家也知道,这销量其实已经算是主流位置了。但问题在于,这14437辆里,有多少是靠优惠打下来的?你再看看竞品,例如探岳、昂科威Plus,甚至更低价区间的红旗HS5,大规模价格战已经开始了。换句话说,途观这1.4万辆的销量,是在大幅让利的背景下换来的。所谓“卖得多”,其实赚得未必多。

新车上市即打折大众如何自救-有驾

然后我们再看盈利状况。车企的利润公式其实没那么复杂:销量×单车毛利率。销量我们前面说了,“表面光鲜”,但单车毛利呢?以途观为例,它的定价在20万—30万区间,但综合优惠下来,终端成交价可能只有18万甚至更低。而且别忘了,途观这次还升级了动力总成,2.0T高功率发动机本身成本就高,再加上诸如遥控泊车、双屏中控这种配置的堆料,整车的制造和开发成本摆在那里。从这个角度看,单车毛利率的压缩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所以销量虽然漂亮,但利润未必跟得上。

新车上市即打折大众如何自救-有驾

那是不是上汽大众在“乱花钱”呢?也不完全是。单车毛利低,主要还是结构性问题。比如大众这些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其实是在慢慢下滑的。SUV市场更是重灾区,强手如林,合资品牌甚至被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逼得节节败退。在这种背景下,途观这种车型,其实承担了“扛销量”的任务——简单说就是,我不能让市场份额继续掉,也不能让老用户流失太快。毕竟对大众这样的巨头来说,销量不只是卖车本身那么简单,它关乎供应链、经销商网络的稳定,也是一家公司市场话语权的基础。所以,途观这种高销量、低毛利的“战略性车型”,一定程度上是有它的位置的。

新车上市即打折大众如何自救-有驾

那别的车企呢?你可能会想,是不是只有大众“卷”成这样了?其实不是。横向对比来看,这波价格战,几乎没人能独善其身。比如别克昂科威Plus,指导价跟途观差不多,但终端售价甚至更低,优惠幅度早就逼近6万。探岳也是类似的情况,一汽-大众的调性和上汽大众如出一辙,价格策略基本同步。而新能源领域更不用多说,特斯拉打个6万块的降价,后面一片“跟随者”。所以你看,降价潮并不是某一家车企的孤例,它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环境的变化。

新车上市即打折大众如何自救-有驾

那行业环境到底怎么了?一个核心问题是:供需关系变了。疫情后的几年,汽车行业经历了一个先紧后松的供需反转。原本是“产能跟不上需求”,结果突然变成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尤其是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之间的竞争加剧,消费者对燃油车的价格容忍度越来越低,而新能源车的降价能力又太强,这直接把传统燃油车逼进了价格战泥潭。所以,现在这场“新车上市即打折”的戏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整个市场重塑的一个缩影。

新车上市即打折大众如何自救-有驾

那大众的这波操作危险吗?也未必。说白了,这是一个“保市场,求生存”的策略。途观L Pro打价格战,短期内确实会压缩利润,但只要销量能稳住,至少它的产业链、渠道和用户基础是能保住的。换句话说,这不像是“没活路了”,更像是“主动求变”的一种打法。当然,长远来看,这种打法能不能支撑住大众在燃油车市场的地位,还是个未知数。毕竟,价格战的后遗症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品牌价值受损、经销商信心动摇等等。但如果不做点什么,可能连出牌的机会都没有了。

新车上市即打折大众如何自救-有驾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途观L Pro这波价格战,看起来挺吓人,但其实是一种战略性选择。它反映的不是大众“活不下去了”,而是整个汽车行业都在经历的“阵痛期”。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是个“抄底”的好机会,但对于车企而言,却是个必须打破僵局的关口。一场新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才是更值得关注的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