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联手赵心童,跨界合作引热议,全球化战略再提速

当比亚迪宣布赵心童成为品牌大使时,朋友圈里一片欢呼。有人说这是"强强联合",有人说这是"中国智造的骄傲"。但看着那些刷屏的营销海报,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些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工人,那些在4S店熬夜加班的销售,他们配不上一个镜头吗?

赵心童的冠军之路确实令人敬佩。这个从小球房里泡大的孩子,硬是用球杆捅破了欧美选手的垄断。可我们是否想过,那些和他同时学球的孩子们去哪了?那些付不起一小时300块台费的天才少年,是不是早就被埋没在城中村的网吧里?体育从来不只是天赋和努力的比拼,更是资源和资本的较量。当我们在为冠军欢呼时,别忘了问问那些连球杆都买不起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谁来代言?

比亚迪联手赵心童,跨界合作引热议,全球化战略再提速-有驾

比亚迪的展厅里,800V高压平台和智能座舱闪着冷光。德国市场的销售数据确实漂亮,可流水线上的工人正盯着计件工资发愁。有个在坪山工厂干了五年的老李跟我说:"我们组装的电池能跑500公里,可我骑电动车回家都不敢开大灯。"这多像那个著名的寓言——造宫殿的人住不起宫殿。当企业在海外市场高歌猛进时,是不是该回头看看,那些让比亚迪站上世界舞台的普通劳动者,他们过得怎么样?

这场合作最讽刺的莫过于"为地球降温1℃"的口号。赵心童在恒温赛场挥杆时,车间里的工人正擦着汗湿的工作服。我们总爱把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包装成企业文化,却选择性忽视那些更真实的奋斗故事。就像总夸耀冠军的147分满分杆,却没人计算过工人每天要拧几千个螺丝。这种精致的营销话术,本质上是用英雄叙事掩盖系统性问题。

比亚迪联手赵心童,跨界合作引热议,全球化战略再提速-有驾

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你追我赶,越来越像赵心童参加的斯诺克比赛——表面优雅从容,实则暗流汹涌。跨国车企的围追堵截,技术壁垒的森严冰冷,这些都比球桌上的彩球更难攻克。但真正的挑战或许在于:当中国制造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时,能不能既做得出高端电动车,也造得起流水线上的尊严?既捧得起世界冠军,也记得起普通劳动者的汗水?

那些在发布会现场此起彼伏的掌声里,我总听见另一种声音。是装配车间里电动扳手的嗡鸣,是4S店地下室员工食堂的碗筷碰撞,是经销商凌晨接车的引擎轰鸣。这些声音从来上不了热搜,但它们才是中国制造最真实的底色。下次看到光鲜亮丽的品牌代言时,不妨问问:谁在代言那些无法被代言的大多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