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刚刚揭晓,(我这大半个月都盯着数据动向)惊喜不少。比亚迪和吉利这两家土生土长的国产品牌,真是给了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销量硬生生挤进了前十,甚至把老牌车企本田甩在身后,这事儿你信吗?我听到隔壁修理厂师傅说:这回比亚迪不光卖得多,卖得还挺保险,客户回头率高得很。这话虽然是个体感,但信度不算低。
说起销量,不能不提比亚迪那蹭蹭上涨的33%增长率(样本有限,这数据只是官方公布的初步估算)。同价位的日韩车企比如本田和丰田,这上升幅度一般只有个位数增长,甚至有的还在走下坡路。二者在实际用户体验上的差别,倒也真切——比亚迪的电动技术其实做得让人有点放心,哪怕是中低端车型,续航和充电便利的平衡都做得比同级合资车好些。供电链条跟燃料供应链形势不一样,电池就像是手机里的芯片,缺一不可,但这芯片还能自己重组,燃油车的零件就像老家电那种长年积灰的机械臂,坏了就得换新件,麻烦还贵。供应链这一块,我就一直琢磨,为什么比亚迪敢放量卖?我觉得他们在电池原材料的布局上悄悄下了不少功夫。有点像厨房里备了足足的基础调料,做菜不怕突然断货。
不过说回来,我之前有点过于乐观了,觉得比亚迪和吉利能一下子就全面超越合资品牌,有点大了。现实是,这两家虽然销量强劲,但在全球影响力、品牌认知上还是差一步。就像你家楼下新开的烧烤摊口味够劲道,但跟老街那家几十年老字号,还不能完全比。尤其是国外市场,比亚迪也还在摸索阶段,许多技术和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起对比,有朋友试驾了比亚迪秦PLUS和同价位的丰田凯美瑞,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开起来秦PLUS油门响应更敏捷,起步快,但高速稳定性就没凯美瑞那么沉稳。这其实也反映了国产车和日系车在底盘调校、NVH(噪音振动)方面的长期差异,用老家话说,就是比亚迪更像蹦蹦跳跳的年轻小伙,凯美瑞则是稳重内敛的大叔。你们觉得,这样的差别对于日常用户来说有多大影响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最近几个季度对供应链的布局提了不少,包括与上游矿产企业和电池厂商签订长期合同,这让我想起做饭时买菜,提前下单锁定好食材价钱,心里踏实不少。毕竟,市场一乱,涨价特别有诱惑性,但库存够了,才能保证产能不受制约。
另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吉利这几年在国内和海外双轮驱动的战略,其实激发了不少资源的重新调配。很多人忽视了他们在欧洲的布局,或许哪天真能掀起波澜,只是媒体报道得少。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有没有哪位读者知道吉利在欧洲的真实销量状况?想听听大家见闻。
销量排行榜背后还有不少不确定,比如数据采集口径,和各大厂商月份对齐不同,直接比可能不够公平。我的一个同事专门跟踪这些数据,他悄悄告诉我,靠官方渠道拿到的一手销量数据,普遍都有1%-3%上下的误差(估算)。这数字对比真的那么决定成败吗?车买回家才是真理啊。
聊到汽车研发,我忍不住吐槽一句,研发流程就跟做一桌复杂的家常菜似的,材料得慢慢挑,火候得掌握精准,调味料也得合适。供应链是菜场的菜品新鲜度,开不好锅,成品就失灵。厂商间的博弈,更多像是隔壁邻居抢菜市场的最后几斤青菜——谁出手快,谁家宴会才不会摊牌。我也曾经以为有了好产品,一切都会好起来,但后来发现,人心和环境才是最大的变量。
扯太远了,你有没有特别留意过,咱们这边的小区里比亚迪车主的比例,最近真的悄悄多了不少?这到底是品牌影响力扩大了,还是政策和补贴的刺激?或者根本就是新用户体验逐渐接受了电动车?我自己没细想过,估计是多个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个临场小计算:以比亚迪汉为例,官方百公里能耗大概在16度电左右(体感),按当前电价0.8元折算,每百公里电费不足13元,同级燃油车加满油得花60-70元,这差距,长期下来,保养和油费成本估算能省30%-40%。这可是不少家庭能感受到的实在好处。
只是不知道,这趋势是否会持续。毕竟,政策红利可能随时变化,原材料涨价也可能戳穿这个泡沫。你觉得,比亚迪和吉利能撑多久?又或者说,国产车崛起,会不会突然遇上新的瓶颈?这真是让我有点纠结,毕竟,未来变数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说到这,你有没有发现街头停着的比亚迪车标,跟几年前那种低调不太引人注意的感觉不一样了?带点自信的家里有矿味道。车到手,香不香,咱们自己最清楚。最后留下个问题:你心里真正喜欢的车,是不是真得靠数字说话,还是该回归那份开车时的触感和感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