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固态电池突然放大招,超越中国20年?上汽:我们明年量产

一辆奔驰EQS悄无声息地驶过德国至瑞典1205公里的公路,抵达终点时剩余续航还有137公里,这场看似普通的测试背后,是全球新能源产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当地时间九月中旬,一辆搭载固态电池的奔驰EQS测试车完成了从德国斯图加特到瑞典马尔默的长途行驶,全程1205公里不充电,抵达时剩余电量还可行驶137公里。

欧美固态电池突然放大招,超越中国20年?上汽:我们明年量产-有驾

这款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450瓦时/千克,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提升25%,重量和体积却与量产电池包相当。

消息一出,全球新能源行业为之震动。奔驰首席技术官直接将其称为“颠覆性突破”,而不少人开始议论:欧美在固态电池领域是否已经领先了?

突破还是营销?固态电池的“里程碑”

奔驰的这次测试引发了广泛关注,不仅因为结果惊人,更因为其背后蕴含的技术实力。

这辆改装后的EQS,从德国斯图加特出发,跨越丹麦抵达瑞典马尔默,全程1205公里不充电,最终仍有137公里剩余续航。

测试车搭载的固态电池组由美国企业Factorial Energy提供电芯,电池组则由奔驰与英国的F1技术中心合作研发。

欧美固态电池突然放大招,超越中国20年?上汽:我们明年量产-有驾

与传统锂电池相比,这款固态电池包在相同体积和重量下,续航里程提升了73.38%,使EQS的续航能力一举突破1300公里。

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2022年VISION EQXX能效概念车创下的1202公里纪录,展示了固态电池的巨大潜力。

欧美“半场开香槟”?

类似固态电池“突破”的戏码,并非首次上演。

几年前,丰田也曾宣称其固态电池技术“领先中国20年”,并扬言“一旦量产将再创燃油车领域的辉煌”。

众所周知,过去半个世纪,日本燃油车曾像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却因错失新能源发展风口,荣光不再。

由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本土企业强势崛起,日本老牌车企的主导地位受到巨大冲击。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同比增加57.4%,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引发日本汽车产业空前的危机感。

欧美固态电池突然放大招,超越中国20年?上汽:我们明年量产-有驾

据统计,2022年丰田全年仅卖出2.4万辆电车,不足比亚迪单月平均销量的10%。

在固态电池上,日本的做法也是“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早在十年之前,丰田已经花了1.5万亿日元研发资金,在该领域取得超1300项专利,位居全球领先地位。

当时确实让不少人捏了把汗,可现实却狠狠打了脸:丰田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一推再推,从最早说的2026年,硬生生拖到了2030年,至今没看到量产的影子。

中国务实前行,量产时间表已定

相较于海外企业“半场开香槟”,国内企业则是“闷声干大事”。

当欧洲车企还在为固态电池测试上路而欢呼,我国早已经在考虑如何将固态电池落地量产了。

国轩高科今年在固态领域持续加码,今年5月宣布实验生产线搭建完成,即将进入预量产阶段,开始装车路测。据报道,其推出的“金石”电池良品率已经达到90%。

而其他厂商如上汽集团发布的全固态电池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装车;宁德时代计划在2年后实现固态电池量产;广汽埃安2026年推出全固态昊铂车型,智己L6半固态电池已实现续航1000公里。

欧美固态电池突然放大招,超越中国20年?上汽:我们明年量产-有驾

总体来看,中国车企形成了“半固态过渡+全固态冲刺”的双轨战略。

政策层面也在为国产固态电池“保驾护航”。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的文件,明确要推动固态电池标准子体系建设。

之后,工信部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的行动方案,也提出支持全固态电池前沿技术研究。

另外从专利数据上看,我国在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中占比达36.7%,近5年年均增长20.8%,增速全球第一。

产业化进程加速,全场景应用在即

根据中信建投的最新研究报告,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技术,具备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等优势,正迎来产业化关键期。

在产业化方面,中国已形成清晰的发展蓝图:2025-2026年国内将密集落地中试线,启动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实现小批量装车;2028-2029年有望在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对价格接受度高的领域率先放量;2030年进入中高端动力领域规模化应用阶段。

市场规模方面,随着2027年工信部固态电池专案结题,国内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从2024年固态及半固态约7GWh,增长至2030年超过65GWh。

欧美固态电池突然放大招,超越中国20年?上汽:我们明年量产-有驾

技术路线方面,氧化物路线在半固态阶段占优,硫化物路线在全固态阶段获更多厂商选择,聚合物与卤化物路线则作为有效补充。

应用场景方面,固态电池正从“以车用为主”走向“全场景渗透”,除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外,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其初期较高价格的接受度较高,有望率先实现应用落地。

产业链优势,中国不可替代

说到底,奔驰这次的突破确实值得关注,但我国企业也并没有落后,反而始终是在默默前行。

从产业落地节奏看,中国企业的推进反而更具务实性。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固态电池产业链的配套优势无可替代——从正极材料到隔膜、电解液,再到电池回收体系,已形成闭环。

这种全链条能力,正是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核心支撑。

欧美若想加速固态电池量产,大概率仍需与中国产业链合作,所谓“先拔头筹”,更多是阶段性技术亮点,而非最终产业胜势。

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中国也已占据有利位置。固态电池产线需应对因新材料导入、工艺流程重构与作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设备环节将最先受益。

欧美固态电池突然放大招,超越中国20年?上汽:我们明年量产-有驾

固态电池的竞赛更像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奔驰的实测成就令人瞩目,证明了固态电池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而中国的策略则更加务实——不追求单点突破的轰动效应,而是构建从材料、设备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在这场决定未来能源格局的竞争中,没有人会轻易认输,也没有人能轻易胜出。

但可以肯定的是,固态电池的商业化之路,注定绕不开中国的产业链优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